三门峡水库工程上马始末建国初期建于黄河干流上的三门峡水库,自规划建设之日起就备惹争议,并屡经改建。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干流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其上马始末却给后人留下深刻思考。三门峡水库兴建始末 1952 年 10 月底,毛泽东第一次视察黄河。伟人坐在邙山上,手拿香烟,若有所思。离开开封北上时,毛泽东嘱咐前来送行的黄委会主任王化云和河南省领导:“你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1954 年 1 月2 日,应中国政府邀请,前苏联专家组一行 7 人抵达北京,帮助编制黄河规划。10 月,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新中国第一部黄河综合利用规划的“技术经济报告”完成。规划中选定三门峡水库作为第一期的重点工程。1955 年 7 月 18 日,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代表国务院在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做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报告”。根据规划,不仅黄河的水旱灾害可以消除,且可充分利用其水利资源来进行灌溉、发电和通航。规划在一千多位与会代表雷鸣般的掌声中通过了。同年 8 月,黄河规划委员会提出三门峡水利枢纽设计任务书。次年 4 月,苏方根据任务书提出初步设计要点,推荐正常高水位为 360 米,设计最大泄量为每秒 6000 立方米。7 月 4 日,国务院审查后决定正常高水位为 360 米,1967 年前用水位 350 米,并要求 1961 年第一台机组发电,1962 年全部峻工。按此意见,苏方于 1956 年底完成初步设计。1957 年 4 月 13 日,三门峡工程正式开工。同年 12 月截流成功。1960 年 9 月下闸,开始蓄水运用。1962 年 2 月,仅一年半的时间,三门峡库区淤积泥沙达 15.3 亿吨。不仅三门峡到潼关的峡谷淤高,且在潼关以上,渭河和北洛河入黄口形成“拦门沙”。到 1964 年 10 月,库区总计淤沙 47 亿吨。古都西安告急。1964 年 12 月,周恩来亲自主持召开治黄会议,对三门峡进行第一次改建,在左岸增建两条泄流排沙隧洞,改建四条发电引水钢管为泄流排沙管。1970 年,三门峡第二次改建,至 1973 年 12 月,挖开 8 个施工导流底孔,改建 5 个电站坝的进水口。三门峡水利枢纽的泄流排沙能力进一步提高。三门峡:千年一梦“黄河清”三门峡水库自规划修建之日起便承载着国人“黄河清”的千年梦想。由于黄河下游难得一清,古人把“黄河清”作为一种瑞征。至南朝,在梁武帝长子萧统编选的《文选》中首次提出“黄河清而圣人生”的说法,后来逐渐演变成“圣人出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