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实 施 方 案(修定)我校《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申报后被列为市级一般课题(课题立项编号: ktsb-2010-15 )。经领导批准,同意开题研究。为确保课题研究有序、 有效进行, 如期完成研究任务, 特对 2010 年 9 月 15 日讨论制定的《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实施方案》予以修定。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应该是在课堂教学中花尽可能少的时间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获得较多的进步和发展。 而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听课观察中发现,不少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新课程理念有差异,课堂教学低效。 主要表现为: 教学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重“结果”轻“过程”,练习欠精当,事倍功半;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如:“自主探究”不充分,“合作、交流”过程简短,全员参与性不够);学力培养不够,学生学习能力不强;课堂评价浮于表面,缺乏导向性和激励性等。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9 年度课题指南》,我们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本研究着眼于以学生长远发展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探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以求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用以大面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进而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是一项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富有现实意义的研究。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国外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 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有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和最佳教学阶段学说,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 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说等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学有效性的探寻。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 世纪 90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还有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报告及其完成的《重建教学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