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考编—教育学—人物主要观点中国一、孟子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 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10)2、持“性善论”。(22)3、“大丈夫”人格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2)4、内发论的代表人物。“万物皆有备于我”。(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43)5、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还有马利坦、 赫钦斯、奈勒、马斯洛、萨特等) (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60)6、儒家思孟学派在 《礼记 *中庸》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的各种理解) (139)二、朱熹1、支持神话起源说。 (教育的起源)(13)2、朱熹:“愤者,⋯⋯;悱者,⋯⋯;启,⋯⋯;发,⋯⋯”。(启发诱导)(22)3、《朱子全书 * 论学》“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首次使用“课程”一词,这与我们现在许多人对课程的理解有相似之处。 (课程)(108)4、“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 (我国中小学主要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146)5、“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 (我国中小学主要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146)三、孔子1、儒家思想代表人物。 (22)2、“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22)3、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2)(我国中小学主要教学原则——启发性原则) (145)4、学、思、行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2)5、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22)6、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也是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的人。 (22)7、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的各种理解) (139)8、“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我国中小学主要教学原则——巩固性原则) (146)9、颜回评价孔子“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疏导原则) (181)10、孔子很早就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 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 (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181)四、荀子1、持“性恶论”。“化性起伪”(22)2、闻——见——知——行。 “不闻不若闻之, 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如知之,知之不如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3、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