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学术与政治》的心得体会马克斯·韦伯在写作《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和《政治作为一种志业》时都用到了对比的方法,在《学术作为一种志业》中,文章开篇,关于年轻学者学术生涯的开始,韦伯对比了德国与美国的不同,之后的学术研究机构的“国家资本主义化”、年轻人对于教师的态度等部分都出现了德国和美国之间的对比;在《政治作为一种志业》中,韦伯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英国、德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官僚机构的运作方式。在《学术作为一种志业》中,韦伯先是对学者这一行业的外在条件进行分析。韦伯先从经济方面对比了德国和美国的学术发展方式。他对比了年轻学者在美国和德国的不同经济待遇,韦伯传递出的是美国的年轻学者获得的工资更稳定;在学术研究机构方面,美国和德国都存在“国家资本主义形态”企业的现象,学术研究机构的存在与否和发展情况受到国家经费的影响;而学术机构在人才的选拔制度方面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韦伯说:“造成凡才当道的原因,要到人类协作的法则中去找,尤其是好几组人的协作的法则。在这里,这是指负责推荐的教授与教育官员之间的协调合作""唯有当国会(如在某些国家)或君主(德国到目前为止)------二者结果相同------或取得权力的革命者(如德国当前),因政治原因干预学术界的用人时,我们才能确定有人和的平庸之辈及一心上爬的人会垄断贤路。”这里,学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治的控制,当然,“机运”因素在选拔过程中也占有非常高的比重。然后,韦伯讨论了学者与教师难以兼得的问题,并稍微涉及了法国和德国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处理方式。接下来,韦伯对学者这一行业的内在条件进行分析。韦伯指出了学术专业化的必要性;灵感、热情、工作三者相结合的重要性;“纯粹向具体工作献身的人”的“人格”的真实;学术工作和艺术工作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韦伯认为艺术领域的进步不同于学术领域的进步:在艺术领域,“一件真正‘完满’的作品,永远不会被别的作品超越,它永远不会过时”,但是“学术工作要求被‘超越’,要求过时”,“学术工作和一个进步的过程不可分离”;学术工作的第1页共5页意义------在这个问题上,韦伯分别给出了前人和近代人的理解:1、随着人类理知化过程的推进和对于“进步与死亡意义”问题的探讨,柏拉图的观点是“惟有在这真理中,我们才不以幻觉和影像为足,而是追求到真实的存在”,“由这些,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只要发现美、善或者例如勇气、灵魂,或任何事物的正确概念,就等于把握到这件事物的真实存在。而这些知识,似乎又使人得以知道并教导人在世上应如何正当行事,最主要的,作为城邦的公民应该如何正当行事。对于心中思考彻头彻尾以政治为依归的希腊人来说,这个问题就是一切。人努力从事学问,便是为了这个理由”。2、随着理性实验的兴起,近代人有了新的理解“:达·芬奇这类艺术实验者”认为“学术是通往真实艺术的道路,所谓到真实艺术,意思就是到真实的自然”,“在新教与清教的(间接)影响之下,学术工作者眼中自己的任务乃是:指出通往神的道路”,“现在的年轻人要从学术的理知主义中解放出来,以回复人的自然本性,由此回归自然”、“以一种天真的乐观,歌颂科学------也就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支配生活的技术------是到幸福之路”;学术工作为价值的预设服务。接着韦伯谈到了政治、宗教与学术之间的关系,年轻人对教师的不同态度,以及教师应有的行为。最后,韦伯对《学术作为一种志业》中所提出的种种观点进行了总结,并对“眼下的要求”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在《政治作为一种志业》中,韦伯先是解说“政治”的定义和类型,然后介绍两种政治支配的方式,接着是这两种支配方式在行政管理组织中的体现,韦伯又分析了行政工具与君主之间关系的变化,新型职业政治家的出现,政治家类型的划分,西方政党组织的运行制度,志业政治家应具备的道德、伦理条件,政治作为志业的要求。这篇演讲的结构是环环相扣的,由“政治”的定义而展开,客观分析了政治的不同类型以及背景,又提出了政治作为志业的要求。学术与政治的关系贯穿在韦伯的两篇演讲中,有几处是非常明显的。第2页共5页一、“政治不属于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