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叶澜12条教育信条》心得体会名师|叶澜:“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12个教育信条叶澜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终身教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兼任过XX省社联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等多项学术职务。首创并主持“新基础教育”研究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建设20余年。“生命·实践”教育学自2004年正式提出,经10余年创建历程,已走过了自己的初建年,形成了自己的教育信条。“教育信条”是“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精神内核的集中概要式表达,它是中国教育学百年建设的当代成就,是华东师范大学几代教育学人的接力成果,也是叶澜教授三十余年心血与智慧的结晶创造。一、关于教育的三大信条信条一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这是“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关于教育的总述。教育的直接对象永远是一个个具体的、有生命的个体。忘记、忽视或抹杀对象的生命性,就没有真实的人的教育,就会异化为驯兽。教育起源于人际交往,教育者、受教育者、教与学的内容是教育最基本的元素。教育需要“爱”,人的教育要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直接沟通才能整体实现。当代信息技术再发达,都不应也不可能以代替教师为目的,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这是教育中的“仁”,是教育的人性要求。当代社会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同时要警惕信息技术的异化。信条二教育通过“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实现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体现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特质。这是“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对教育是什么的中国式表达。“教天地人事”是用大自然和人类文明的财富,丰富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教育中认识外部世界,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等重要的基础性任务。“育生命自觉”是教育中指向内在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使命。“生命自觉”主要包括:热爱生命和生活,悦纳自我,具有积极、自信的人生态度;具有反思自我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在人生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信念和能力,具有策划人生、主动把握时机、掌握自我命运的第1页共6页意识与能力。“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应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全程,是教育活动相互包涵和转化的内外关系。两者不可分割,舍其一,则不成为完整的教育。“天地之道”与“人事之道”最后融汇、达于“人心之道”,三“道”各有其内在逻辑,又相互丰润。基础教育是为人生打好底色、形成底蕴、认清底线的重要养成阶段,是人生幸福和社会公民养成的关键时期。信条三教育通过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为社会提供各种人才,实现其社会功能。教育是人类和社会“更新性再生产”活动。社会发展要求实现终身教育,要求“社会教育力”的集聚与提升。这是“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对教育与社会关系的重建式回答。教育是社会有机体的“心脏”,是人类社会吐故纳新的更新性再生产,是社会有机体的基础支撑。教育也是全社会的事业,一个社会不能不尊重教育,教育坏掉的社会是可怕的。终身教育是衡量当代社会发展的教育尺度,它以促进人的多方面终身发展和人格完善、创造更富有意义的人生和更美好的世界为价值取向;以化入人生全程和社会各域的社会教育力为特征,体现于人人、时时、处处、事事。二、关于学校教育的五大信条信条四学校是师生开展教育活动的生命场,提升学校的生命质量是学校变革的深层次诉求。这是“生命·实践”教育学对学校是什么的当代回答。学校不是近代意义上的大工厂,也不是后现代视野里的“监狱”,而是师生开展教育活动、共生共长的生命场。从“大工厂”转换为“生命场”,从“塑造人”转换为“成就人”,提升学校生命质感,是学校变革的深层诉求。学校生命质感通过学校时空、整体活动和活动主体的特殊性体现。在学校时空方面,学校时间的配置以生命成长的节律为依据,与自然变化相适应,按学生年龄阶段的不同而区分。学生发展是衡量学校时间效率的第一标准。目前,“生命·实践”教育学合作校率先探索、研究的“四季系列活动”,以儿童成长节律为基础、以四季节气为轴线,是一个充满融通的深度创造,正在逐渐形成学校新的“节语”和生命节律。学校空间的配置必须顾及师生生命安全和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