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心得体会VIP免费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心得体会_第1页
1/7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心得体会_第2页
2/7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篇一。《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此刻,面前正摆放着这样一本朴实无华的书籍。淡蓝色雅致的封面底色上,呈现着一行庄重的黑色字体《叶圣陶教育名篇》,右下方淡赭的松树水墨画若隐若现,仿佛大师用他的教育精神正向吾辈谆谆教诲着教育的真谛。可以说,大师是一座山,也是一扇窗,他代表着一个时期教育和教学的制高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永恒的历史长河中,大师永远是我们敬仰的高度,更是汲取“营养”的不竭甘泉。阅读大师,追寻大师的足迹,用心聆听那些穿越时空的声音:“称职的种植家栽培植物,虽不能增加植物的可能性,却能渐渐改良那不良的遗传性和环境。不称职的种植家非但不能改良遗传性和环境,反而阻遏可能性,那么植物就糟糕了。如今把植物比做小学生,小学教师便是个种植家。栽培小学生有效没有效,只有他负责任。在诸多的名篇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篇叫《瓶子观点》的短文。叶先生提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爱把受教育的人看成是瓶子。瓶子里少些什么,就装些什么。这样做法,直到现在仍然是履禁不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会偶尔犯这样的错误,其原因无非是时间紧或工作上的消极倦怠。把学生当瓶子只顾往里装,却不知当这个“瓶子”与装进“瓶子”的“东西”不起任何作用时,就即便是“装”进去了也是没有作用的。“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让学生把所学的东西融化在学生的思想、感情、行动里,学生的思想感情、行动确实受到所学的“东西”的影响,才算真正有了成效。”不是有一句话叫: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我想就是这个道理吧。读了这篇短文后,我不由地为自己偶尔的倦怠而汗颜。我想,再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不会再做那个“装”“瓶子”的人了,我要像叶先生说的那样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求知,能够让他们把所学的东西“躬行实践”。第1页共7页还有一篇名叫《枯坐听讲》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思考。叶先生在文章中说:疲惫、厌倦,疲惫、厌倦,像两道纠缠无己的绳索,紧紧捆住学生的身心。16年的习惯成自然,往后的年月即便心意上很想努力奋发,可是实践上受习惯的牵制,终于自由活动不来了。这一点我也有同感,无论是从自己的从学经历还是这些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我都感受到学生那颗想活跃但却被教室,被课本束缚的心。可是,该怎样解放学生的心呢。我想,也许并不是不让学生做在教室里学习,而应该是从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甚至师生关系上去做一些改进,不光让学生听教师的讲说,让他们多学习过程不只在教室完成,在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的肌体与精神心思一致地参加在里头自由活动,主动而不被动。让我们消除学习与生活的界限,使学习也成为生活,而不仅是生活的准备。大师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XX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依然深刻与前瞻,如大家所熟知的“教是为了不教”、“知行合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叶圣陶一生写了很多关于教育的文章,进行了多场关于教育的演讲。阅读大师,我不仅在教育思想上得到陶冶,而且在人格魅力上也得以熏陶。在《假如我当教师》的文章中,他说:“我决不‘外慕徙业’可是我也希望精神和物质的环境使我安于其业。”实实在在的话语,彰显出大师率性的人格魅力——教师就是凡夫俗子,教师也要生活。不像现在的一些“名师”,把“爱”与“奉献”唱得老高,仿佛自己是那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不知道他对他的亲人是不是也唱“我拿什么献给你,我的爱人”细细品味,每一篇都让我有一种心领神会的感觉。如在第一辑,叶老主要讲的是教育方面的思考,读来发人深省。叶老在《假如我当老师》有这么一段话“我如果是当小学教师,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得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仅仅浮在嘴唇边,油腔滑调地第2页共7页喊一声;而是出于忠诚,真心认他们作朋友,真心要他们作朋友的亲切表示。”道出了教育成功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那就是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师爱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的那种平易近人并不...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