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多金属氧酸盐综述 一、多金属氧酸盐的发展历史 多金属氧酸盐(Polyoxometalates,POMs)是由前过渡金属离子通过氧连接而形成的一类多金属氧簇化合物。多金属氧酸盐的范围主要是高价态的前过渡金属(主要指V、Nb、Ta、Mo、W),具有形成金属— 氧簇阴离子的能力。相关研究也形成了一个学科——多酸化学。早期的多酸化学认为多酸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无机含氧酸根阴离子缩合脱水得到的一类化合物,根据组成不同分为同多酸和杂多酸阁。多酸化学的发展历史大致如下: 1826 年 J.Berzerius 成功合成了第一个杂多酸 (NH4)3PMo12O40·H20。 1864 年C.Marignac 合成了第一个杂多酸盐—钨硅酸,并用化学分析方法对其组成进行了确定,从而真正开拓了多酸化学研究的新时代。 1893 在 Werner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配位理论,并进行了实验验证。 1908 年 Miolati-Rosenheim 学说提出,不论是含铝还是含钨系列的多酸阴离子都可以形成M2O72-离子。 1929 年 Pauhng 提出 12 系列多酸结构的三维模式,使多酸化学进入了又一个新时代。 1933 年 英国物理学家 J.F.Keggin 提出了著名的Keggin 结构,这在多酸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37 年Anderson 等人提出了Anderson 结构,既六个在同一平面上的金属MO6 八面体围绕着一个杂原子的八面体。1948 年,该结构的存在被 Evans 证实。 1945 年 Wells 提出了2:18 系列多酸化合物的结构。 1953 年 Dawson 用 X-ray 证实了Wells 得出的结构—Wells-Dawson 结构。 1956 年 P.souchay 和J.Bye 提出了多酸溶液化学的概念。 1959 年 Baker 等人第一次用 X-ray 技术测定了K5[Co3+W12O40]·20H20 中氧的位置,结果表明 MO6 八面体有一定的扭曲,从而为多酸化合物的特殊性质的解释提供了基础。 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后,随着科学水平的提高,尤其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跃发展,经计算机数据处理的物理测试仪器的检测灵敏度和速度都大为提高,所能提供的信息量大大增加,极大地促进了多酸化学的发展。作为一类含有氧桥的多核配合物,相关的各项研究日趋被人们所重视。在这些体系中金属离子之间通过电子传递所产生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与桥基、端基配体的相互协调和影响,使它们呈现出许多不同于单核配合物的物理功能、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多酸化合物的合成进入了裁剪和组装快速发展的阶段,大量结构新颖的多酸化合物被合成出来,高聚合度、链型、微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