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国学经典上课用老子其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俗称老子。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厉乡曲仁里人。曾任周朝守藏室的史吏。孔子问礼,评价老子“其犹龙邪”老子著书始由老子其书——《道德经》《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被奉为道教最高经典。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全面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从第1章到第37章。下篇《德经》从第38章至第81章。《道德经》的全部内容,主要是阐述“道”和“德”的深刻含义,它代表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何谓“道”老子所描述的“道”,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阐明他的宇宙观,也包括人生哲学和修养方法的原理。他认为“道”是无形无象的,但却是宇宙的本源,万物化生都是出于它的运动和变化。“德”的基本内涵,是本体的“道”具体到天地万物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即具体体现。老子对“道”与“德”的描述,是从立体面的多层次剖析了宇宙、万物、人类以及人本身的种种内涵。《道德经》的价值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哲学、逻辑、宗教、天体科学、生命科学、文学语言、医学、生理、心理、化学、生物、医药、物理、气象、环境,天文、地理、社会、伦理、宗教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乃至影响到世界。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老子的思想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文本解读论常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译文从老子对“道”的种种构想中,我们完全可以体味到他对“道”的那种近乎虔诚的膜拜和敬畏的由来。老子对“道”的尊崇,完全源于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诚信,这完全有别于那个时代视“天”和“上帝”为绝对权威的思想观念。“道”,对老子来说,仅仅是为了彻底摆脱宗教统治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根据,它比“上帝”更具权威性。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是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一种强烈的神秘主义直觉而至。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宇宙生成论道生一①,一生二②,二生三③,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④,冲气以为和⑤。①一:这是老子用以代替道这一概念的数字表示,即道是绝对无偶的。②二:指阴气、阳气。“道”的本身包含着对立的两方面。阴阳二气所含育的统一体即是“道”。因此,对立着的双方都包含在“一”中。③三:即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④负阴而抱阳:背阴而向阳。⑤冲气以为和:冲,冲突、交融。此句意为阴阳二气互相冲突交和而成为均匀和谐状态,从而形成新的统一体。论反者道之动反者道之动①,弱者②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③,有生于无④。①反者:循环往复。一说意为相反,对立面。②弱者:柔弱、渺小。③有:这里指道的有形质,与一章中“有名万物之母的”的有“相同。④无:与一章中的“无名天地之始”的“无”相同。“无”指超现实世界的形上之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相对论的经典论述本章内容分两层次。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在前一层意思的基础上,展开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