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教学资料范本幼儿园美术活动评价现状及策略编辑:时间:一、美术活动中教师评价行为现状分析、以“像不像”为标准评价。美术活动中一些教师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往往是成人化的。2/7现在大多数家长、老师都把“模仿”作为评价幼儿美术作品的标准。“像的”就是优秀作品;“不像”就认为是水平不好忽略了幼儿个体间的差异和个性发展。这阻碍了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抑制了幼儿的创造性。所以评价幼儿作品首先应当从理解幼儿的角度出发借孩子的眼睛借孩子的一颗童心去看作品不应用“像”与“不像”“对”与“错”成为评价幼儿作品的标准更不应用专业眼光或教师主观的眼光去评价这些特殊的作品评价是一种导向肯定幼儿作品有利于树立孩子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再创作的信心。、评价方法忽略了幼儿的情感教育许多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多采用现场即时评价幼儿之间横向比较多而且评价内容偏重幼儿“学”的知识和技能技巧方面。对于幼儿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却不重视同时缺少针对教师自身“教”的艺术和实践内容的评价。、评价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性评价。一直以来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评价主体是幼儿园教师幼儿是被评价者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同时教师的评价行为更多的发生在教学活动的结束环节体现在对幼儿已完成作品的评价上。、评价语言缺少针对性、启发性、激励性。美术活动中教师对幼儿作品评价的语言缺少针对性、激励性。如“画得不错”“有进步”“真漂亮”等这些语言幼儿听后并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有了哪些进步。对幼儿创作过程的评价语言也不够深入缺少启发性、激励性。如“你画的是什么”“想想大树是什么样子的”等。这类语言对幼儿来说过于抽象不易操作基本上是无效指导。有的教师指导语言虽很具体但表现出明显的包办代替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如在3/7幼儿画完一只狗后老师启发说:“狗要吃骨头给它添上一个骨头吧”。还有的教师不顾幼儿的想法和体验采用否定性的语言说:“有绿太阳吗?”“怎么画得乱七八糟的重画!”以上这些语言与发展性评价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二、改进教师美术评价行为的策略、树立正确的美术活动评价方法。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对幼儿的评价所追求的不应是给幼儿的作品下一个结论或评定绘画技能的高低而要更多地体现对幼儿的关注和关怀对幼儿艺术天性的保护同时帮助幼儿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快乐全面成长。为此教师应认识到幼儿美术活动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