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2、狭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学校教育的依据),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校教育的特点)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的目的)。3、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学校教育的两个各要素。4、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性,即培养人。(二)、学校教育制度1、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2、制度化教育“(1)、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19 世纪下半旗已经基本形成。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2)、对制度化教育的理解: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培训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3)、中国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朝末年的“费科举,行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4)、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 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中国颁布的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是并未实施>)以及1903 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中国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3、非制度化教育:即是终身教育。4、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简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义务教育 :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表明其具有强制性),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3)、普通教育(升学)与职业教育(就业)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三)、教育发展的过程(常考、选择、判断)1、古代教育: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1)、中国早在4000 千多年前的 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2)、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 ‘国学’ 与‘乡学’ 之分,即设在王城和诸侯国都的学校与设在地方的学校、设在闾里的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