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教育是什么 ?有人说是科学,有人说是艺术 . 到底教育是科学还是艺术?这恐怕也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是科学,要求人们一丝不苟,严肃对待。是艺术,要求人们不拘条框,敢于创新,不能生搬硬套,食古不化。据我看来,教育它既是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育首先是科学,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要弄清它的规律,它的严肃,我们懂得它的脉络,才能认识它。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 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科学。 既然是科学就要求教师们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学规律, 掌握一定的教育学理论。 可是有很多教师虽然储备了丰富的教学理论, 可是“课”仍然上得一塌糊涂。如何上好一堂课, 如何让学生充分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这并不是全依靠教学理论能解决的了的。 拿语文教学来说, 虽然在理论上我们明白应该把主动性充分地留给学生, 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 更要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状况出发, 但是如何把握这个度, 在具体的上课中该如何操作却是一个问题。 把握不好就不能保证课堂教学出来良好的效果。对课堂教学来说,教学理论并不能保证课堂教学出效果,但没有了教学理论,估计要出教学效果的可能性很低。也就是说, 教学理论是好的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教育是科学的基础之上它才能是艺术,让我们活学活用, 用活规律,升华常规工作,升华科学的精神,让教育和受教育者如沐春风,有更美的感受。教育是艺术,不外乎说,教育给人以美的愉悦,给人一种心灵契阔的神灵之会, 真正达到这种境界, 恐怕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也要遵循一定的艺术性。 语文教师要把丰富的知识融入生动形象的充满艺术性的语言中去,从而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艺术氛围中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但我认为直观性、趣味性、修饰性和抒情性是更便于课堂使用、更具感染力的语言艺术表现形式。比如,我在指导学生阅读《语文读本》中《雨中登泰山》一文时,当读到对泰山松出神入化地描述之前,我启发学生说: “作为人,我们有你争我夺的球场竞技, 有追逐嬉戏的课间游戏, 有等待好友的焦灼不安,还有自我感觉甚佳的自得情态。现在,作者把这些描述统统给了泰山松, 那么,这些泰山松显示了怎样的形象呢?”这样的启发唤起了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他们还极有兴趣地去印证自己想象中的形象。 读到那些 “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在半空中展开枝叶,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