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科目二】50 道易错题2016-10-26 俺要考教师中学科目二1.在教学活动前,教师为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和个别差异以及安排教学所进行的评价称之为( )。A.形成性评价B.标准参照评价C.配置性评价D.诊断性评价【答案】 C 【解析】题目中考查的是配置性评价的含义。诊断性评价有时与配置性评价意义相当,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有时指对经常表现学习困难的学生所作的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2.人的身心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的发展和( ) A.意向的发展B.情感的发展C.意志的发展D.思维的发展【答案】 A 【解析】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意向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情感、意志属于意向,思维属于认知。所以本题选A。3.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是( ) A.课程标准B.课程方案C.课程目标D.教科书【答案】 B 【解析】 课程方案 (教学计划 ):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 ):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有关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教科书(课本):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4.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 ) A.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B.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D.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答案】 B 【解析】(一)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一共有四个:遗传,环境,家庭教育和个人主观能动性,而这四个因素中,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现实基础。学校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促使个体从潜在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而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故选择B。(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三)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使个体从潜在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四)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一,与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内涵基本一致。5.下列不属于替代性评价方法的是()A.量表评价法B.表现性评价C.概念图D.档案袋评价法【答案】 A 【解析】替代性评价最初是针对传统纸笔标准化测验评价方式的不足而提出的。强调让学生在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