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与设计理解UI设计准则我们感知自己的期望•影响我们感知预期的三个因素:–过去。经验影响感知•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同一物体可能产生不同的看法。如对同一幅抽象平面图形,建筑师可能以为是户型图,而广告设计者却以为是广告字母的变形。•在网站方面,在前几页我们设计了“左边按钮是‘上一页’”、“右边按钮是‘下一页’”,当在某一页突然将设置改变后,大部分人可能觉察不到这种改变。这不是用户(不能怪用户)不看清就乱点击,因为他们总是靠以往的经验来引导自己对界面的感知。–现在。环境影响感知•视觉感知,尤其是阅读,不完全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其中也有自上而下的作用。(至下而上:将边、线条、角度、弧线和纹路等基本要素组成图案,最后形成有意义的事物)。如包含某个字母的单词,影响我们对这个字母的判断,同样的短语因其所在的短语组不同而不同(比如多音字)。–将来。目标影响感知•我们的目标会过滤我们的感知,与目标无关的东西会被提前过滤掉,而不会进入到意识层面。如,寻找某个目标的略读;利用‘鸡尾酒效应’的空中交通管制员。•目标对感知额过滤在成年人身上比儿童更可靠,儿童更容易被刺激驱使,目标较少地过滤他们的感知。因此在幼儿游戏中,如果音效复杂,反而会减弱播报游戏任务语音的效果。在游戏试调时,调研人员过多地与幼儿互动,会影响儿童倾注在游戏上的注意力。•在网站设计上,要最直接地让我们的目标群体找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当前目标影响我们感知的机理:1.影响我们注意什么,感知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2.使我们的感知系统对某些特性敏感。•三个因素对设计的三点启发–避免歧义•避免有歧义的信息,并通过测试确认所有用户对信息的理解是一致的。–保持一致•在一致的位置摆放信息和控件,一致性可以让用户很快地找到和识别它们。–理解目标•了解用户使用我们系统的目标,并且不同的用户的目标可能不同。在一次交互上,确保提供了用户所需要的信息,并非常清晰地对应到一个可能的用户目标,使用户能够注意到并使用这些信息。为观察结构优化我们的视觉•格式塔原理–更多用在对对象分组:•接近性–物体之间的相对距离会影响我们感知它们是否以及如何组织在一起。相互靠近的物体,看起来属于一组。其•相似性–如果其他因素相同,那么相似的物体看起来归属于一组。其更多用在对对象分组。–更多用在我们的视觉系统试图解析模糊或者填补遗漏来感知整个物体:•连续性–我们视觉倾向于感知连续的形式而不是离散的碎片。•封闭性–我们的视觉系统自动尝试将敞开的图形关闭起来,从而将其感知为完整的物体而不是分散的碎片。•对称性–我们倾向于分解复杂的场景来降低复杂度。当我们视觉区域中的信息不止一个可能的解析时,我们视觉会自动组织并解析数据,从而简化这些数据并赋予它们对称性。•主体/背景原理–我们的大脑将视觉分为主体和背景,主题包含一个场景中占据我们主要注意的所有元素,其余则为背景。•共同命运原理–一起运动的物体被感知为属于一组或者是彼此相关的。–在显示视觉场景中,各种格式塔原理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起作用的。我们寻找和使用视觉结构–信息呈现方式越是结构化和精炼,人们就越能更快和更容易地扫描和理解。•结构提高了用户浏览数字的能力–即使是少量的信息也能通过结构化使其更容易被浏览,如电话号码、信用卡、日期等。•数据专用控件提供了更多的结构–对不同数据使用专用的数据控件。•视觉层次让人专注于相关的信息–可视化信息显示最重要的目标是提供一个视觉层次,即信息的布局安排能够:•将信息分段,把大块信息分割为各个小段•显著标记每个信息段和子段,以便清晰地确认各自的内容•以一个层次结构来展示各段及其子段,使得上层的段能够比下层更重点地被展示。阅读不是自然的•我们的大脑是为语言而不是阅读设计的–学习阅读就是训练我们的大脑去识别模式,大脑要学习识别的这些模式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层次:•线条、轮廓和形状是大脑先天就能够识别的基本视觉特征•基本的视觉特征结合形成模式,即:字母、数字和其他标准符号•在拼音文字里,字符形成的模式称为词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