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儿童保健及预防接种服务辖区内居住的0~6岁儿童一、服务对象二、服务内容(一)基本项目1、建立健康档案:给每个儿童及其监护人建立个人及家庭健康档案,填写儿童迁入、迁出、转诊、死亡报告,掌握辖区儿童变动情况,分析各类儿童保健服务需求、明确社区儿童的主要健康问题。二、服务内容(一)基本项目2、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工作:负责儿童保健系统管理首诊建卡(立案)与结案,收集各次服务(包括其他机构提供的)情况,定期分析辖区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并形成报告。3、实施新生儿家庭访视。4、实施儿童健康检查和发育评价,发现儿童的健康问题,重点关注包括小儿贫血、佝偻病、营养不良、肥胖、肺炎、严重腹泻、肢体残疾等健康问题,及时矫治或转诊。二、服务内容(一)基本项目5、保健指导:鼓励母乳喂养,指导正确的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方法,及时合理地添加辅食及合理断奶方法;指导小儿体格锻炼;指导培养良好的睡眠、饮食、卫生及户外活动等生活习惯;指导常见儿童安全问题的预防。6、双向转诊:开展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对于无法确诊病例及疑难病症,应及时转诊到上级医院;将上级医院转回社区的儿童,重新纳入社区管理,做好转入转出的记录。二、服务内容7、预防接种: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实施儿童预防接种工作。(1)儿童预防接种证(卡)管理。及时为辖区内所有居住满3个月的0~6岁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等儿童预防接种档案。(2)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3)采取预约、通知单、电话、手机短信、网络、口头、新闻媒体等适宜方式,通知儿童监护人,告知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地点和相关要求。二、服务内容7、预防接种(4)接种前应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卡)或电子档案,核对受种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及接种记录,确定本次受种对象、接种疫苗的品种。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可采用书面或口头告知的形式,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的情况。(5)接种时再次查验核对受种者姓名、预防接种证、接种凭证和本次接种的疫苗品种,核对无误后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规定的接种月(年)龄、接种部位、接种途径、安全注射等要求予以接种。二、服务内容7、预防接种(6)接种后的工作。告知儿童监护人,受种者在接种后应留在留观室观察30分钟。接种后及时在预防接种证、卡上记录并录入计算机。与儿童监护人预约下次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和地点。(7)处理、报告和登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二、服务内容(二)扩展项目根据居民的需求、结合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和政府购买公共卫生的财政投入情况,可开展儿童保健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1、开展早期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教育咨询工作;2、负责新生儿疾病筛查及听力筛查的跟踪管理;登记新生儿是否做了新生儿疾病筛查及听力筛查、筛查结果是否正常、追踪治疗情况及转归;二、服务内容(二)扩展项目3、负责体弱儿及高危儿跟踪管理:建立体弱儿管理专案,掌握高危儿跟踪管理例数,登记高危儿一般情况、是否到上一级医院建档、治疗及治愈情况或定期复诊;4、协助妇幼保健机构开展托幼机构儿童保健;三、服务流程(一)社区儿童保健服务流程图社区儿童保健服务流程图建档-服务对象管理新生儿访视母乳喂养调查系统管理结案建立专案预防接种出生新生儿访视评估指导干预转诊评估指导干预转诊社区服务中心妇幼保健机构/医院培训指导监督支持三、服务流程1、服务对象动态管理第一次接触建立健康档案,纳入系统管理(立案)、满3周岁时进行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结案,继续动态跟踪(总人数、各年龄、户籍类别组儿童)其服务与健康状况。2、新生儿家庭访视新生儿出院后一周内,到新生儿家中进行产后访视。遇有异常情况,要增加访视次数。每次访视时应认真、准确地填写各项记录。同时发放与社区和医院新生儿医生联系卡和母子保健宣传手册。三、服务流程3、母乳喂养问卷调查在服务对象出生后6个月时进行一次母乳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