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树病虫害防治技术这些水蜜桃是我们需要的吗?我们需要的水蜜桃是---一、桃树主要病害1、桃疮痂病2、桃流胶病3、桃缩叶病4、桃炭疽病5、桃穿孔病6、桃褐腐病二、桃树主要虫害★1、桃蚜虫★2、梨小食心虫★3、桑白蚧★4、红颈天牛1、桃疮痂病⑴、症状:主要为害果实,其次为害枝梢和叶片,果实发病开始出现褐色小圆斑,以后逐渐扩大为2~3毫米黑色点状,病斑多时汇集成片.由于病菌只为害病果表皮,使果皮停止生长,并木栓化,而果肉生长不受影响,所以,病情严重时经常发生裂果,枝梢发病初期产生褐色圆形病斑,后期病斑隆起,颜色加深,有时出现流胶现象。病菌只为害病枝表层,第2年树液流动时会产生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1、桃疮痂病⑵、发病原因:桃疮痂病的病原菌是嗜果枝孢菌。病菌主要以菌丝在枝梢病斑上越冬。果实成熟期越早,发病越轻。1、桃疮痂病⑶、防治方法:A.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树体抗病力,增施有机肥,控制速效氮肥的用量,适量补充微量元素肥料,以提高树体抵抗力。合理修剪,注意桃园通风透光和排水。B.清除菌源:秋末冬初结合修剪,彻底清除园内树上的病枝、枯死枝、僵果、地面落果,集中处理,以减少初侵染源。C.及时防治害虫:谢花后10-15天及时喷药防治,以减少病菌侵入的机会.主要使用药剂有:代森锰锌、甲基硫菌灵、苯醚甲环唑、百泰等。2、桃流胶病⑴、症状:桃树流胶病一般多在主枝、主干上发生,开始时病部皮层膨肿隆起,随后陆续分泌出褐色透明的树胶。流胶严重的枝干开裂、布满胶质块直至干枯坏死,树势衰弱。当年生新梢发生病害,则以皮孔为中心,出现大小不等的病斑,亦有流胶现象。果实发病,由果核向果面流出黄色分泌物,果面发生硬化、龟裂症状,果实不能生长,没有食用价值。2、桃流胶病⑵、发病原因:发病成因包括非侵染性和侵染性两种。非侵染性病害是生理性病害,侵染性流胶是真菌、细菌引起的,非侵染性流胶病主要是由于病虫害、水分过多或不足、施肥不当、修剪过重、结果过多、土质粘重或土壤酸度过高等原因引起。凡是桃园栽培管理正常、树势健壮、病虫害少,流胶病则轻,树龄大的桃树发病重。幼龄树发病轻。桃小食心虫为害是果实流胶可引起果实流胶。2、桃流胶病侵染性流胶病是由子襄菌亚门的一种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为害枝干。在1年生嫩枝上发病时,最初以皮孔层为中心产生小突起,以后形成直径1~4毫米的瘤状突起物,当年不流胶。到翌年5月上旬,瘤皮开裂,溢出树脂,初为无色半透明稀薄而有粘性的软胶,不久转为茶褐色,质地变硬为结晶状,吸水后膨胀成为胶体。枝条表面粗糙变黑,并以瘤为中心逐渐下陷,形成直径4~10毫米的圆形病斑,其上散生小黑点。多年生枝干受害后呈现1~2厘米的水泡状隆起,病菌在枝干表皮内为害,最深可达木质部。受害处变褐、坏死。枝干上病斑多时,则大量流胶,致使枝干枯死,桃树早衰。2、桃流胶病病菌在被害枝条内过冬,分生孢子通过雨水和风传播。雨天从病部溢出大量病菌,顺着枝条流下或溅附在新梢上,从皮孔、伤口侵入,成为新梢初次感病的主要菌源。当气温在15℃左右,病部即可溢出胶液,随气温上升,树体流胶点增多,病情逐渐严重,1年中有两次发病高峰,分别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和8月上旬至9月中旬,入冬以后流胶停止。病菌可潜伏于被害枝条皮层组织及木质部内,在死皮层中产生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成为侵染源。病菌侵入最有利的时机,是枝条皮层细胞逐渐木质化过程中及皮孔形成以后。2、桃流胶病⑶、防治方法:在加强农业栽培措施的情况下,防治应在新梢生长旺盛期(皮孔形成时)进行,以喷药保护效果最佳。萌芽前喷波美5度石硫合剂,5~6月份结合疮痂病,一同防治桃流胶病,防治药剂以甲基硫菌灵、苯醚甲环唑为主,结合修剪,剪除被害枝梢,消除越冬菌源。3、桃缩叶病⑴、症状:桃缩叶病在春季多雨低温的情况下最容易感病,以危害叶片为主,发病严重的也危害花嫩梢叶及幼果,叶片受害后叶缘卷曲肿大,叶片变为红褐色,最后叶片变褐焦枯脱落,枯梢受害后呈灰绿色或黄色,节间短,略呈肿胀,其上叶片常丛生,受害严重的整枝枯死。花果受害后多畸形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