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三轮车管理调研报告 关于推动我市治理“电动三轮车”的 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动三轮车的数量急剧增长,大量的电动三轮车从事载客已成为严重威胁交通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大害。长期以来,我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坚持开展电动三轮车非法载客的整治,但是由于执法依据的缺失、社会弱势群体的后续保障无法落实等种种原因,整治效果一直不明显,回潮反弹现象严重。为此,我所通过对一线三轮车主的走访和对周边县市的考察,梳理出我市电动三轮车的现状、成因及解决的办法,提请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关注、重视,多措并举,合力解决。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电动三轮车治理的现状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我市的电动三轮车数量高达 1500 余辆,大致从业人员可分为:一是部分残疾人员没有别的生活来源,仅靠三轮车带客为生;二是一些身患大病的特困人员,无法从事其他工作,家庭经济困难,三轮车运营成本低,操作简单,也以此谋生;三是城乡结合部的农民,因无技术之长,就业无望,购置三轮车从事非法客运;四是一些带小孩上学的中老年人,因无固定职业,在接送孩子之余,也从事载客运营。前两者是我们在日常管理中治理难度最大,最为棘手的,正因这样,后两者跟风而上,成为了现在电动三轮车非法载人现象的主要组成。 二、长期存在的原因 (一)价格便宜、乘坐方便,有营运市场。目前,我市虽然有出租车、公交车等出行工具,但还远远没有达到广大群众出行迅速、便利随意、实惠的要求,因为这些车辆相比公交车有运营时间长、线路随意灵活、招手即停的特点,比出租车便宜、实惠的特点,使得一部分群众不顾自身安全,贪图方便便宜而乐于乘坐。这就为电动三轮车的产生、存在创造了巨大的市场。 (二)电动三轮车从事营运,投资少,回报高。由于一台车只需 3000 元左右,每天可以有 100-200 元上下的收入,成本也只是几元电费,而且无其他费用,可观的收入坚定了三轮车业主从事营运的信念。 (三)相关管理法律法规及车辆界定标准不健全,给执法治理带来困难。现路面行驶的电动三轮车无论从体积、速度、功率上已远远超过非机动车国家标准,而现行国家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又未将其纳入到机动车管理范围,使得在对电动三轮车非法上路、运营进行治理整顿中,出现执法依据不足和处罚无法可依的现象,给执法带来困难。 三、电动三轮车的危害 (一)危害道路交通安全。电动三轮车的驾驶人员中,大多未经过交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