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模理论| 新传理论24 信息爆炸时代,面对海量信息,每个人却能有条不紊、从容不迫地应对和处理。对此,认知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人们能够快速有效地认知、分析和判断新信息、新事物,是因为大脑中的“认知基模”( cognitiveschema)在起作用。一、基模理论1、基模的概念基模( schema ,也译为“图式”),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者认知导引结构。基模代表着一种先入为主、自上而下的过程,描述了人们头脑中已有知识对当前信息处理过程的影响。日本学者稻叶哲郎称之为人们在处理新信息或认知判断新事物之际所使用“知识的集束”。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nel Kant)首先提出“图式(schema)”的概念。康德在《纯推理批评》中指出:“新的概念只有同人们已有的知识建立关系,才会变得有意义。”1960s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 Piaget )在研究儿童成长和认知发展过程时提出“同化”“顺应”等概念,“图式”引起广泛关注,后来被广泛应用到心理学、信息处理和传播学研究中。当人们接触到一个新信息或新事物、遇到一个新事件或进入一个新场所时,过去相关的经验和知识会导引人们迅速对新状况做出认识、推理和判断,并及时做出态度或行为反应。2、基模的类型( 1)个人基模。指对特定个体的特点和目标的看法。( 2)自我基模。指对自我特征的看法。( 3)角色基模。社会角色是戈夫曼等社会互动论者从戏剧中借用的概念,指由社会地位、身份产生的期待。从获得方式上,可以将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和自致角色(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研究发现,在与他人交往时,人们最先使用角色基模,然后再使用个人特征等个人基模将角色基模进一步具体化。( 4)事件基模。也被称为剧本,主要描述熟悉的事件的程序。( 5)与内容无关的基模。这些基模描述不同内容元素之间的关系,包括平衡基模、线性基模、因果基模、类比基模等。不同类型的基模帮助人们处理不同类型的信息,基模的应用在个人层面上是自动的、无意识的过程,但它确实对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反应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基模的特点( 1)基模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和改造。当个人遇到新状况时,往往会启动相关基模进行核对、处理;每次处理的结果,则会使原有基模发生改变。因此,每个人的基模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不同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也会导致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