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汗证一、概述1.定义2.历史沿革3.范围1.定义:自汗、盗汗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2.历史沿革(1)早在《内经》即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了一定的认识,明确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与血液有密切关系,所谓血汗同源。《灵枢·营卫生会篇》:“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并明确指出出汗是由于阳气蒸发阴液所致,《素问·宣明五气篇》说:“阳加于阴,谓之汗”。2.历史沿革《内经》还认识到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的出汗与气温高低及衣着厚薄有密切关系。生理性-----《灵枢·五瘾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病理性----《素问·举痛论》曰:“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劳则喘息汗出,内外皆越。”2.历史沿革(2)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首先记载了盗汗的名称,并认为由虚劳引起者较多,“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2.历史沿革(3)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论治》对自汗、盗汗作了鉴别:“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着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2.历史沿革(4)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自汗》说:“自汗属气虚、血虚、阳虚、痰……盗汗属血虚、阴虚。”朱丹溪对自汗、盗汗病理属性的概括,给后世以巨大的影响。2.历史沿革(5)明代·张景岳在《丹溪心法》基础上,对汗证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指出一般情况下“自汗者属阳虚”、“盗汗者属阴虚”2.历史沿革(6)王清任在《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中补充了针对血瘀所致自汗、盗汗的治疗方药。说:“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3.范围:现代医学中的甲亢、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结核病等所致的盗汗、自汗,亦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二、病因病机(一)病因1.病后体虚2.情志不调3.嗜食辛辣1.病后体虚素体薄弱,病后体虚久患咳喘,耗伤肺气肺气不足腠理开泄肌表疏松自汗2.情志不调忧思烦劳过度损伤心脾阳气,心虚不能敛营,汗液外泄耗伤阴精,虚火内生,迫津外泄忿郁恼怒,肝郁气滞,日久化火-----火热逼津外泄3.嗜食辛辣嗜食辛辣厚味素体湿热偏盛湿热内蕴湿热内盛邪热郁蒸,津液外泄自汗盗汗(二)病机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汗液外泄失常。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但虚多实少,一般自汗多为气虚,盗汗多为阴虚。属实证者,多由肝火或湿热郁蒸所致。三、诊断与病证鉴别(一)诊断依据1.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为盗汗。2.除外其它疾病引起的自汗、盗汗。作为其它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自汗、盗汗,因疾病不同,各具有该疾病的症状及体征,且出汗大多不居于突出地位。3.汗出病因:有病后体虚、表虚受风、思虑烦劳过度、情志不舒、嗜食辛辣等易于引起自汗、盗汗的病因存在。病名出汗特点伴见症状自汗白昼时时汗出,动则益甚多见气虚不固的症状盗汗寐中汗出,醒后即止多见阴虚内热的症状脱汗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又称绝汗,为病势危急之象声低息微,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散大无力战汗急性热病过程中,突然恶寒战栗,全身汗出,为正邪交争之象。发热、口渴、烦躁不安。若汗出后,热退脉静,气息调畅,为正复病愈之象黄汗汗出色黄如柏汁,染衣着色,湿热郁蒸之表现多见口中粘苦,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苔黄腻,脉弦滑等症。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二)治疗原则(三)分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自汗、盗汗:2.辨阴阳虚实: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但因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二)治疗原则虚证:治以益气、补血、养阴,调和营卫;实证: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此外,由于汗证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共同病变,故可酌加固涩敛汗之品,如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