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合同理论与操作实践分析一、合同概述(1)合同是两个以上法律地位平等的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协议;(2)合同以产生、变更或终止债权债务关系为目的;(3)合同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简明通俗说:合同作为双方商定的权利、义务的载体,是为了争议时的说明。包括围绕合同订立、履行等相关补充协议、函件等合同附件。二、合同订立中风险规避㈠、审核合同对方主体规避风险 《合同法》第 9 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1、所谓主体资格:即指当事人是否具备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⑴ 当事人的民事权利能力① 自然人;依法成立的法人组织;合法成立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财产的其他组织;②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③法律规定的,如《担保法》:国家机关及学校、幼儿园、医院以公益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分支机构、职能部门为保证人的,保证合同无效。⑵ 当事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当事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法律给予的:自然人(完全、限制、无),法人和其他组织从成立时产生到终止时消灭。●关注点:对方有没有具备订立相应合同的主体资格。2、实践中当事人实际履行合同能力的推断⑴ 对方的主体资格有些单位看上去象独立的法人机构(如浙江某某有限公司宁波一公司),其实不过是法人的内部机构和分支部门。尽管他们内部实行承包或经济责任制,但对外是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假冒、不追认?)还有一些不具备法人资格的联合体。⑵ 对方的资信情况了解对方的资信情况是考察合同当事人履约能力的首要问题。① 当事人的注册资本。当事人的资本与经营规模、经营范围有一定的联系,但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营业执照上的注册资本与当事人的实有资本并非完全一致(虚假、抽逃、挪用、授权资本);二是营业执照复印件真伪。② 当事人的银行信誉如何当事人的贷款、还款方面金融机构对其评价。因现未形成统一的标准的企业信用评级系统,所以各地金融机构作出的结论差别很大。③ 当事人的资金周转及负债情况资金周转正常是资信的保证。常常与当事人接触,一般能够适度分析出当事人的履约能力。④ 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职工待遇如何经营效益好是资信保证的基础。职工待遇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事人的资信情况。⑤ 当事人的生产规模、经营能力如何产能、产品的信誉、库存情况、原材料购进渠道等了解当事人的履约能力。●关注点:订立合同的当事人应当具有与其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相适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