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3D 技术 □ 郭轩 1.3D 的概念 D 是英文 Dimension(线度、维)的字头,3D 是指三维空间。人的视觉之所以能分辨远近,是靠两只眼睛的差距。人的两眼分开约 60mm,两只眼睛除了瞄准正前方以外,看任何一样东西,两眼的角度都不会相同。虽然差距很小,但经视网膜传到大脑里,脑子就用这微小的差距,产生远近的深度,从而产生立体感。一只眼睛虽然能看到物体,但对物体远近的距离却不易分辨。根据这一原理,如果把同一景像,用两只眼睛视角的差距制造出两个影像,然后让两只眼睛一边一个,各看到自己一边的影像,透过视网膜就可以使大脑产生景深的立体感了。 2.几种常用的3D 技术 2.1 总论 通常情况下,我们看到的电影或是电视,仅仅是将光线投影在一个平面上,而两只眼睛所看到的画面是相同的,所以没有立体感。早期 3D 动画,是相对于平面的传统动画而言的,仅仅是在动画造型上使用了计算机3 维建模技术,让屏幕上的动画人物和背景有了层次感和立体感。但是这种动画,左右眼所看到的内容依然是相同的画面,或许这种动画 3D 技术应该称作计算机 3D 动画才更合适一些。而目前的 3D 电影则是利用人眼的视觉差,让不同的画面分别进入左右两个眼睛,经过大脑的分析产生一个立体的影像,仿佛人物从银幕中出来或者深陷入银幕背后。 所以,不论是何种 3D 技术,其原理的本质都是让两眼看到不同的画面,产生视差。 2.2 色差式(Anaglyph) 2.2.1 原理 色差式 3D 技术,是发展最早的 3D 技术,同时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逐渐被其他更好的技术淘汰。其原理是利用不同颜色的透明片对不同波长的光谱有不同的吸收能力,从而使得不同的画面分别透过左右两个眼镜,人眼就看到了不同的画面产生立体感。 图 2-1 常用红蓝(青)眼镜 我们知道,任何颜色的光线都是由红(R)、绿(G)、蓝(B)三种颜色的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的,我们将其称之为光的三基色。黄色光是由红色光和绿色光按 1:1 的比例混合而成的,同样青色光是绿色光和蓝色光 1:1 混合,紫色光是红色光和蓝色光 1:1 混合的。在进入数字化时代后,分别将每一种基色光分为 0 至 255 共 256 个等级,所以对于屏幕上的每一个像素,一共有 256*256*256=16,777,216=2^24 种不同的颜色,即通常的 24 位色。 在一幅图像上用两种不同的颜色,即不同波长的光分别显示两个眼睛的内容,然后使用能滤去两个波长的光的镜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