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如何应对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问题 一位教师上公开课,误将“详细”写成“祥细”。要下课了,这位老师才发现写错了,但他没有一改了之,反而提问:“哪位同学能指出老师板书的错误?”同学们来了兴趣,有人说是“别字”。老师问:“哪位同学能说说为什么„详细‟只能用„言‟字旁而不能用„示‟字旁?”同学们答不出。 教师因势利导,以形声字为例讲述了有关构字法的知识。本来是教师的一次意外失误,但由于教师的机敏,巧妙地利用失误,既掩盖了窘态,又传授了新知识,取得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一、导致意外失误的原因 1.教师准备不周,知识面窄,又喜欢信口开河,是导致课堂意外的最主要原因。有位教师讲炼字,举了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为例,却将作者说成李白,课堂立即哗然。 2.学生错误也是导致课堂出现意外的重要原因。 3.学生故意捣蛋,影响正常教学秩序。这种情况一般比较少,一旦出现,教师往往措手不及。有位教师讲课,提到不要怕失败。他说:“因为失败是… … ”他故意把“是”的读音拉长,让学生把下面的话说出来。一位学生便故意大声喊:“是成功的妈! ”课堂秩序大乱。 4.客观环境发生意外。教室外有大声吵闹等意外情况发生,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对意外情况的处理 1.将错就错。将“详”误写为“祥”的那位教师,用的就是将错就错的应变方法。但运用这种方法一定要言之成理,变通巧妙,否则会弄巧成拙。 2.坦然承认自己的失误。如前面举的例子,教师误将王安石的诗说成是李白的诗。发现错了,应当诚恳承认自己的错误,任何狡辩只会更没面子。 3.因势利导。教学环境出现意外,有时可以“将计就计”,利用意外因素巧妙地为教学服务,有时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位教师在讲解副词时,刚好外面有只公鸡打鸣,学生注意力分散了。上课的教师很机敏,他知道公鸡打鸣一般要连叫几次。这位教师立即说:“它会又叫一次!”公鸡果然叫起来,同学们大笑。公鸡第二次叫声停下,他又说:“它还会叫一次!”话音刚落,公鸡又叫了。同学们乐不可支。最后,这位教师指出,“又”、“还”都是副词,并分析了副词的特点和功用。经过这个小插曲,学生对副词的印象一定很深。 4.掌握分寸,适当批评。学生在课堂上故意捣乱,影响教学秩序,教师批评要掌握分寸,适可而止。如有位学生的座位下突然有小鸡的叫声,课堂秩序大乱。原来是这位同学买了只小鸡当玩具带进教室。教师很生气,严厉斥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