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1 灾备技术分析 1 .1 .1 .1 灾备等级建议 设计一个灾备系统,需要考虑数据安全保障、网络带宽、数据备份/恢复可用,关系到备份/恢复数据量大小、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间的距离和数据传输方式、灾难发生时要求的恢复速度等。根据这些因素,通常将灾备分为四个等级。 第 0 级,无灾备中心:这一级灾备,实际上没有灾难恢复能力,它只在本地进行数据备份,并且被备份的数据只在本地保存,没有送往异地。 第 1 级,本地磁带备份,异地保存:在本地将关键数据进行备份,然后送到异地保存。灾难发生后,按照预定数据恢复程序恢复系统和数据。 第 2 级,主备站点备份:在异地建立一个热备份点,通过网络以同步或异步方式把主站点的数据备份到备份站点,备份站点一般只备份数据,不承担业务。当出现灾难时,备份站点将接替主站点的业务,从而维护业务的连续性。 第 3 级,活动灾备中心:在相隔较远的地方分别建立两个数据中心,它们都处于工作状态,并进行相互数据备份。当某个数据中心发生灾难时,另一个数据中心接替其工作任务。这种级别的备份需要配置专用的硬件设备和复杂的管理软件,需要的投资相对而言是最大的,但恢复速度也是最快的。 通过比较分析,本项目拟采用灾备第 2 级进行数据灾备系统的建 设。 1.1.1.2 灾备类型分析 灾备系统可以分为业务级灾备、数据级灾备、应用级灾备共三种类型。 (1).业务级灾备:主要在应用软件开发阶段,对数据进行主用数据库和灾备数据库的提交,这种方式需消耗 10%左右的主机资源,对网络的要求也很高,因为其数据几乎是实时传递的,此外这种方式对系统开发人员要求极高,要注意每个模块跟数据相关的代码,否则极容易出现数据不一致的情况。 (2).数据级灾备:有基于存储阵列的数据镜像和基于管理软件的数据镜像两种方式。前者跟主机以及现有的 IP 网络没有关系,它通过 FC(或 FC-IP-FC)来实现阵列一级的数据同步,整体投资大,但数据安全性最有保障,且应用系统较多时实施较方便;后者需消耗10%~30%的处理器资源,对网络环境依赖较大。传统的数据备份可以认为是初级的数据级灾备方式,只是实效性差。 (3).应用级灾备:主要用于基于数据库的灾备,这种方式的系统变更的数据可以通过数据库本身的功能,通过 IP 网络从数据中心复制到灾备中心,这种方式不用兼顾应用层面和存储层面,整体成本是比较低的。传统的应用级灾备是通过主机一级的卷复制来实现数据灾备,对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