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外科发展史 一、烧伤外科的建立与发展 (一)1958年至20世纪60年代末——起步与经验积累阶段 1958年由于“土法上马”全民大炼钢铁,致使烧伤病人骤然增多,北京、上海、重庆、西安等大城市率先在6个大医院成立了烧伤专科。上海瑞金医院的医护人员群策群力,成功的救治了烧伤总面积 89%、三度 23%的钢铁工人邱财康,跨越了当时国际上公认的烧伤总面积超过 80%便不可能治愈的鸿沟,这一史无前例的医学奇迹,震惊了世界,也鼓舞了国人,在国内迅速掀起了烧伤救治的热潮。自此可以认定我国的烧伤事业起步了,发展了,队伍也逐渐壮大了。进入 20世纪60年代全国各地先后成立了烧伤科或组建了烧伤病房,大量的临床实践造就了一批业务骨干,在烧伤休克、感染与创面处理等方面取得了宝贵经验,为我国烧伤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各烧伤科起步早晚不一,发展尚不均衡,可以把这“前 12年”称作开始起步与积累经验的阶段。 (二)1970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普及提高阶段 上海瑞金医院首创的大面积深度烧伤早期切痂、大张异体皮开洞嵌入自体皮的手术方法,于 20世纪70年代初在国 内迅速普及,世人称之为“中国为”,使大面积烧伤的治疗实现了历史的飞跃。截至 1971 年,仅在北京和上海的 5 家医院即治愈了 10 例烧伤总面积≥90%、三度≥70%的烧伤病人,该成果在罗马尼亚国际烧伤会议上报道后受到与会者的称赞,自此我国烧伤临床治疗一举跃居世界领先水平。一些专科力量比较雄厚的单位,通过举办学习班、进修班和学术会议,把各自的经验迅速推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烧伤治疗水平普遍提高,甚至某些名不见经传的基层单位也不乏救治成功三度面积超过 70%~90%严重病例,标志我国的烧伤事业全面开花,“中 15 年”称作普及与提高阶段。 (三)20 世纪80 年代中期至今——发展成熟阶段 由于各大单位重视人才培养,不仅壮大了自己的队伍,也为全国培养了专业人才,形成了人才梯队;临床经验趋于成熟,烧伤事业展现了勃勃生机,总结了一套独特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治疗经验。在临床治疗飞速进步的同时,也清醒地意识到我国的基础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也制约了治疗水平的进一步提高。20 世纪80 年代各大单位相继建立了烧伤实验室,利用人才密集的优势,开展了多学科大协作,率先在烧伤早期损害、休克、感染、创面覆盖、皮肤储存、吸入性损伤等领域开展了基础理论研究。从宏观到微观,从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