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组织行为学第一节组织行为学概述模块一:组织行为学的定义与内容1.组织行为学的定义(1) 组织行为学是对组织情境下人的思考、感受、活动的内容和方式的系统研究。定义中组织中的人是广义的,包括个体和群体。(2) 组织行为学具有系统性,体现在研究内容和构成学科。研究内容:把组织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构成学科: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伦理学。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组织行为学所关注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简单地概括如下:(1) 主要因变量:生产率、缺勤、流动、组织公民行为、工作满意度;(2) 主要自变量:个体水平、群体水平、组织水平、混合水平的变量(领导和个人与组织的关系);(3) 最新进展:积极组织行为学、组织神经科学、关注组织行为的整体性、跨文化组织行为学。 3.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史(1) 早期的工业心理学派:工业心理学的萌芽与发展(基础)。其代表人物和事件包括:1901 年,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首次提出“心理技术学”。1913 年,德国心理学家雨果·芒斯特伯格在《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中首次指出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1914 年,美国管理学家莉莲·吉尔布莱斯出版《管理心理学》,强调工人的个性与需求是科学管理的前提。第一次世界大战推动了工业心理学(人员测评研究)的发展。20 世纪 20 年代开始,工业心理学开始全面兴起。(2) 古典管理学派科学管理理论(泰勒)是指通过研究实现最⼩的投⼊换得最⼤的产出,最⼤限度地提⾼员⼯的⼯作效率。⾏政管理理论(法约尔)对管理者的职能进⾏了明确的界定(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科层结构理论(韦伯)则注重劳动分⼯、有明确的等级界定、详细的规章制度以及⾮⼈格化的⼈际关系。 “社会⼈” 理论:巴纳德提出影响努⼒的三要素:协作意愿、共同⽬标以及信息交流。(3) 行为学派·人际关系理论:梅奥(1880-1949)霍桑研究(霍桑实验);卡耐基(1888-1955)《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人》;马斯洛(1908-1970)五需求层次模型;麦戈里格(1906-1964)X 理论和 Y 理论。·行为科学理论:斯金纳(1904-1990)强化理论;麦克利兰(1917-1998)成就动机理论;兹伯格[赫茨伯格](1923-2000)“双因素”理论;海克曼(1940-2013)工作特征模型。(4) 权变学派(基础是实证主义)权变理论认为,组织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没有绝对有效的模式或方法,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随机应变。(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