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词解释: (一) 1、生长:由于植物细胞数目的增多和细胞体积的扩大,以及细胞原生质等内含物的增加来实现的。 2、春化作用:一些植物必须经过时间低温诱导才能开花的作用。 3、连作:在一块田地上连续栽种同一种作物。 4、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复种组合的一种种植方式。 5、间作:在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块田地上成行或成带(多行)间隔种植的方式。 6、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或畦间播种或栽植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7、生长的相关性:植物体各个器官或部分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制约的现象。 8、光周期现象:日照的长短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的反应。 9、温周期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气温是呈周期性变化的,许多生物适应温度的某种节律性变化,并通过遗传成为其生物学特性。 10、相对生产率(经济系数):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例 11、发芽率:测试种子发芽数占测试种子总数的百分比。 多次作: 12、蔬菜的栽培制度:指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土地面积上各种蔬菜的安排布局及其栽培管理等制度。 13、发芽势:种子发芽初期它在规定时间内能正常发芽的种子粒数占供检种子粒数的百分率 14、C/N 比:花芽分化的物质基础是植物体内糖类的积累,以 C/N 表示,即含氮化合物与同化醣类的比例。 15、生理苗龄与日历苗龄:用现蕾,蕾的大小,子叶平展以及真叶数量的多少,形状的大小等指标来表示秧苗的大小。从播种开始到秧苗定植到大田为止所需要的天数。 16、发育:植物经过一系列的构造和功能的质变后产生与其相似的个体。 散播: 17、滴灌:利用塑料管道将水通过直径约 10mm 毛管上的孔口或滴头送到作物根部进行局部灌溉。 18、最适叶面积指数:当多数叶片处于光饱和点的光强之下,最底层叶片又能获得大约二倍于光补偿点的光强时,作物群体的物质生产可望达到最大值。 19、温床:有加温、保温设施的苗床。 20、无土栽培:不用土壤,用其它东西培养植物的方法。 21、摘心:打顶,是对预留的干枝、基本枝或侧枝进行处理的工作。 22、经济产量:植物在整个生育过程中所累积的可直接供人们食、用或作其它用途的产品的重量。 23、生物产量:全株根、茎、叶、花和果实等干物质总重量。 24、间苗:采用机械、人工、化学等人为的方法去除多余部分的幼苗的过程。 25、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