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明、清遗民诗人评价褒贬悬殊原因简析VIP免费

明、清遗民诗人评价褒贬悬殊原因简析_第1页
1/11
明、清遗民诗人评价褒贬悬殊原因简析_第2页
2/11
明、清遗民诗人评价褒贬悬殊原因简析_第3页
3/11
明、清遗民诗人评价褒贬悬殊原因简析——以顾炎武、沈曾植为例孙艳【专题名称】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专 题 号】J2 【复印期号】 2010 年 10 期【原文出处】《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 3 期第 60,64 页【英文标题】 The Different Opinions of Adherent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ake Gu Yanwu and Shen Zengzhi as Examples 【作者简介】孙艳 (1975-) ,女,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江苏苏州 215123 【内容提要】“遗民”是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群体,忠于前代,不仕新朝。作为一种道义的象征,向来受到后世景仰,评价颇高。尤其是明清易代之际的遗民,几同于道义风标的代名词,得到高度评价。而同样选择忠于前朝故主的清遗民却遭到前所未有的否定贬斥,与明遗民形成鲜明对比,本文试图分析造成明、清遗民评价悬殊的原因所在,以期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日 期】2009-10-15 【关 键 词】遗民 / 遗老/ 顾炎武 / 沈曾植 EEUU8410577 中图分类号 :I2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4403(2010)03-0060-05 “遗民”这一特殊群体,最早可上溯至伯夷、叔齐。夷齐以宗法伦常的天经地义判定武王伐纣以臣弒君为非仁之举,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其人其事流布后世,成为士人忠于旧主不仕新朝之典范,在改朝换代之际尤受瞩目。做不做遗民甚至成为考验评判士人立身行事、品行气节的重要标准。遗民之盛在明清易代之际臻于顶峰。“遗民”一词成为一个具有褒义的称谓,几同于道义风标的代名词。而在清朝末季、民国肇造之后,同样忠于前朝故主的清遗民得到的评价却与前代遗民相反,从褒义的“遗民”变成贬义的“遗老”,由受钦敬推崇到遭鄙夷唾弃,从道义的象征一降而为保守倒退的代称。本文试以顾炎武、沈曾植为例,从两方面来分析明、清遗民评价悬殊之大的原因所在。首先,从社会、政治与文化心理的视角来透析明、清遗民评价之差异。明遗民之受到推崇原因有三: 首先,久远的遗民传统。由伯夷叔齐肇始的遗民队伍,代有其人,皆以气节名世。在后世儒家的宣扬下,遗民意识深入士心。成为考验士人是否有节操,是否忠君爱国的标准,迫使迭代之交的士人必须保全自己的名节。一臣仕二主将为世所鄙,身败名裂。“甘饿首阳岑,不忍臣二姓。可为百世师,风操一何劲。”[1]627顾炎武在《谒夷齐庙》一诗中就充分表达了这种思想意识。其次,传统儒家思想的浸染。明代程朱理学受到推崇,奉为正统。...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明、清遗民诗人评价褒贬悬殊原因简析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