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期末考试题答:角度不整合,时代为P-J。五、问答题(共30 分)1. 何谓化石?形成化石的条件有那些?化石研究有何重要意义?答:化石:由于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和遗迹。或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 2 )化石形成条件:(1)生物自身条件——具有硬体、个体丰富(1);(2)生物死亡后应被迅速掩埋(1)(3)埋藏于化学或生物沉积物中(1)(4)成岩作用应是压实作用较小,且未经历严重的重结晶作用( 1)研究意义:(1) 探索生命的起源,研究生物进化(2);(2) 推断相对年代 ( 地质年代 ) ,研究地史演化( 2’);(3) 推断古地理,古气候( 2’)。2. 阐述冲积物的特征。答:河流沉积的物质称为冲积物。冲积物都是在流动的水体中以机械方式沉积的碎屑物。因而具有下列基本特征: (1)分选性较好。在一定强度的水动力下,只能有一定的碎屑物质沉积下来。(2)磨圆度较好。较粗的碎屑物质,在搬运过程中相互之间以及碎屑物与河底之间不断摩擦,变圆滑。(3)成层性较清楚。就同一地点而言,洪水期沉积物粗而且数量多,枯水期的沉积物细而且数量少;夏季沉积物颜色较淡,冬季沉积物颜色较深,不同时期沉积物的成分也会有差别等等,因而在沉积物剖面上表现了成层现象。(4)韵律性。河流沉积常具有韵律性。(5)具有流水成因的沉积构造。河流沉积物中常见有特征性的波痕、砂丘以及交错层理等原生构造。3.试述干旱气候区湖泊的化学沉积作用。答:干旱气候地区的湖水,主要消耗在蒸发上。因此,湖水含盐度不断增高,致使淡水湖逐渐变成咸水湖,甚至盐湖。在盐湖中,各种盐类按其溶解度大小,依次沉淀出来(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物),由于水分不断蒸发,湖水面逐渐下降,加之沉积物不断淤积使湖底变浅,最后盐湖干涸,直至湖泊最后完全消失。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1)碳酸盐阶段溶解度较低的碳酸盐先达到饱和而结晶沉淀。钙的碳酸盐沉淀最早,镁、钠碳酸盐次之,此类湖泊称碱湖或苏打湖。(2)硫酸盐阶段湖水进一步咸化,深度变浅,溶解度较大的硫酸盐类沉淀下来,此类湖称为苦湖。(3)氯化物阶段湖水进一步浓缩, 石盐(NaCl)、光卤石(KCl· MgCl 2·6H2O)和钾盐(KCl )开始析出,此类湖泊称为盐湖。(4)沙下湖阶段湖泊全被固体盐类充满,盐层常被碎屑物覆盖成为埋藏的盐矿床。《普通地质学》试卷 (B) 一、 名词解释(每小题2 分,共 20 分)1. 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