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的传染流行病学鼠疫的传染流行病学•鼠疫(plague)——是由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属我国法定甲类传染病之一。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背景背景•20世纪初年旱獭的毛皮在世界市场上十分热销。由于人们发明了一种工艺,只要对旱獭的皮毛进行适当加工,其成色堪与貂皮媲美,一时成为世界皮革市场的宠儿,市场需求激增,旱獭皮的价值猛涨,“1910年,每张早獭皮的售价比1907年猛涨了6倍多,仅从满洲里一地出口的旱獭皮就由1907年的70万张增加到250万张”。•于是,中俄商人及部分官员受经济利益驱使,私自招募华工疯狂捕杀旱獭。由此大量劳工北上闯关东,很多人在毫无狩猎经验的情况下便匆匆加入到了猎獭队伍中。旱獭一旦染上鼠疫就会失明、失声、行动迟缓,并被健康的同类逐出巢穴。有经验的猎人都能分辨出染病的旱獭,绝不会轻易将这样的猎物捕获带回。但是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某些猎人连染病的旱獭也不放过,这样必然会感染鼠疫。1910年10月25日,满洲里首发鼠疫,11月8日即传至北满中心哈尔滨。之后蔓延开来,不仅横扫东北平原,而且波及河北、山东。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传播环节传播环节影响因素影响因素主要为褐家鼠、黄胸鼠、黑家鼠。由于此种鼠类的家栖性和人类接触的密切关系,通过鼠的寄生蚤,造成对人类的感染。传染源传染源家栖啃齿类野栖啃齿类(1)啃齿动物为鼠疫的储存宿主,是人类感染鼠疫的主要传染源。主要有喜独居、有冬眠习性的旱狱、黄鼠等,它们在鼠疫的延续流行,构成自然疫源地疾患和造成家、野鼠之间的交叉感染等方面都起着较为重要作用。它即是鼠疫疫源地的保菌者,又是传播媒介的宿主。传染源传染源•(2)鼠疫病人。鼠疫病人为重要的传染源,特别是肺型鼠疫病人,大量咳血,通过飞沫传播;败血型、腺型及其他鼠疫病人,当其形成菌血症时,可以通过蚤吸血造成流行。•从北部中国各地鼠疫流行的时间上看,呈现出明显的由北向南的传播态势。流行方向和路线大多是沿着铁路交通线呈爆发状流行。从满洲里而哈尔滨而长春而吉林省城吉林。“凡延近铁路区城,逐渐波及”。双城知府报告说“距车站铁轨近,疫盛时疫毙最多”。鼠疫沿铁路沿线迅速向内地蔓延,一时“疫气蔓延,人心危惧”,有如江河决堤,不可遏止。“死尸所在枕藉,形状尤极惨然”。---《近代史研究》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因接触患者含菌的痰、脓或动物的皮、血、肉及疫蚤粪便,通过破损皮肤教膜受到感染。食入受染动物,经消化道感染。含菌的痰、飞沫或尘埃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并引起人间的大流行。经消化道传播经呼吸道传播经皮肤传播传播途径传播途径经鼠蚤传播,即鼠→蚤→人的传播方式。人鼠疫流行前常有鼠间鼠疫流行,一般先由野鼠传家鼠。寄生鼠体的疫蚤叮咬人吸血时,因其胃内被菌栓堵塞,血液反流,病菌随之进入人体造成感染,含菌的蚤类亦可随搔抓进入皮内。最近研究发现,本病有由蝉类传播的可能性。蚤粪中的病菌偶也可被擦入创口而使人受染,当人将蚤打扁压碎时,蚤体内病菌也可经创口进入人体。易感人群:易感人群:•1.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无性别年龄差别。牧民、农民、工人(养路工、司机)等多见。•2.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3.预防接种可获一定免疫力,可降低易感性。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影响因素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理土壤光照动植物鼠疫流行季节与鼠类活动(黄鼠与旱獭能带菌冬眠)和鼠蚤繁殖有关,南方多始于春而终于夏,北方则多起于夏秋而延及冬季。肺鼠疫以冬季为多。且冬季寒冷,人们多在室内活动,增加了飞沫传播传染病发生的机会。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人类的一切的活动,如生产和生活条件、卫生习惯、卫生条件、医疗卫生状况、居住环境、人口流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如清末的大流行就是因为对旱獭的大量捕杀。清政府的应对措施清政府的应对措施•1.组建各级防疫组织。从中央到地方组建各种防疫组织,是清政府应对鼠疫灾难的重要措施之一。•2.颁布各种防疫法规。此次鼠疫发生后,清政府及各地方当局对制定各种规范防疫行为的规则异常重视。此外,各地方当局还分别通过媒体公布防疫规则。•3.采取具体的防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