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 河 之都 淮 安 及 其 历 史 地 位 的 形 成 ●赵 明 奇 韩 秋 红 “都”是在国家机构产生以后出现的。在国家产生以前的原始社会里,氏族村落已逐渐采用壕沟或围墙作为保护安全的措施,整个村落也有一定的布局。这就是城市的萌芽,也可以说是都城的起源。从周初在洛阳营建成周的城郭以后,中国都城的基本结构就已基本定型。① 从文献记载和已有的考古发掘来看,在古代中国,“都”更是作为“天子所宫,宗庙所在”,凸显的是国家政权中枢的政治性意义;既然“都”是天子、宗庙所在,则“城”(军事防御系统)和“市”(统治者及其治下人们进行日 常 生活 和贸 易 的地 理 空 间 )当 然也随 之 产生。故 人们往 往 以“都城”“都市”并 称 。 笔 者以为,“都”之 特 征 有: 1 . 从功 能 上 看,“都”首 先 应 具 有全国性或统治上 相对 独 立 的区 域 性的政治决 策 中心 和军事指 挥 中心 功 能 ;同 时 还 是经 济 调 控 中心 、文化 辐 射中心 。这点 ,在中国古代社会表 现的尤 为突 出。② 2 . 从作用上 看,“都”应 具 有首 位 性特征 。其乃 一国、一域 之 中心 ,全国社会之 缩 影 。3 . 都城形 制 的传 承 性。形 制 是都城核 心区 的平 面 布局模 式 ,我 国古代城市平 面 具 有规 整方 正 的基本特 征 ,在形 制 上 强 调 方 正 、对称 。所以,判 断 一地 是否 可称 之 为“都”,必 须 要 视 考察 对 象 之 本质 、特 征 是否 与 “都”之 本质 、特 征 相 契 合 。本文正 是以此 理 念 为指 导 ,来对 淮 安作为“运 河 之 都”的地 位 进行历 史 考察 和论 证 。本文所述 历 史 淮 安的都市地 属 ,即 今 之 江 苏 省 淮 安市楚 州 区 、清 浦 区 、清 河 区 和淮 阴 区 。 运 河 之 都的核 心 功 能 : 漕 政 何 为 漕 运 ? 《 史 记 ·平 准 书 第 八 》 中 有 唐 司 马 贞 之 “索 隐 ” 作 以 解 释 : 水 运 曰 漕 也 。 人们 很 早 就 重 视 水 运 , 因 为 它 经 济 而 且 省 力 。 但 是 中 国 古 代 的 主 要 河 流 都 是 东 西 走 向 , 人 们为 了 打 破 这 种 自 然 局 限 而 汇 通 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