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近距离放射治疗VIP免费

近距离放射治疗_第1页
1/11
近距离放射治疗_第2页
2/11
近距离放射治疗_第3页
3/11
近距离放射治疗 近距离放射治疗简史 1898年居里夫妇宣布发现了一种称为镭的放射性物质。 1901年物理学家 Becquera 在实验中意外受到镭的灼伤。 1903年由Goldberg等首先用镭盐管直接贴近皮肤表面治疗皮肤基底细胞癌,并取得了人们意想不到的疗效。 1913年镭首次用于宫颈癌的治疗。 1914年Failla收集了镭蜕变时释放的气体—氡,装入小型的容器中,植入瘤体做永久性植入,开始了组织间放射治疗。 1921年Sievert提出了点源、线源的剂量计算公式并一直延用至今。 由于近距离放疗时操作人员受量过大以及误认为外照射可以应付一切,使近距离放疗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主要只用于妇科肿瘤。 为了解决放射防护问题,自上世纪 60年代初,在英国、瑞士……等国的几个医疗中心分别研制了“后装式”腔内放疗机,提出了后装技术。 上世纪 80年代中期,应用程控步进马达驱动高活度微型放射源,辅以严谨的安全连锁系统的计算机控制后装机的出现,使近距离放疗技术得以迅速发展,扩展至全身多种肿瘤的治疗,它与外照射配合,体现了放疗发展的新趋势。 近距离放射治疗定义 近距离放疗是指将封闭的放射源直接放臵在人体内或体表需要治疗的部位进行放射治疗。 近距离放疗的特点 放射源的强度较小,有效治疗距离短,射线能量大部分被组织吸收。 剂量分布遵循平方反比定律,它是近距离放射治疗剂量学最基本最重要的特点,即放射源周围的剂量分布,是按照与放射源之间距离的平方而下降。在近距离照射条件下,平方反比定律是影响放射源周围剂量分布的主要因素,基本不受辐射能量的影响。因此在治疗范围内,剂量不可能均匀,近源处剂量高,随距离增加剂量快速下降。 剂量率效应:根据参考点剂量率划分为低剂量率、中剂量率(4~12Gy/h)和高剂量率。 放射源 近距离放射治疗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源,除镭-226外,均为人工合成放射性同位素。 镭-226是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为 1590年,先衰变为放射性气体氡,后者在衰变为稳定的同位素铅。在衰变过程中释放出α、β、γ三种射线。临床应用的是它的硫酸盐,装在各种形状的铂铱合金封套内,铂铱合金封套具有封闭氡气及滤去α和β射线的作用。镭的γ射线能谱复杂,平均能量为 0.83MeV,具有很强的穿透力,但由于镭的获得困难,实际应用的镭量很少,放射性活度低,只能做近距离照射。用镭作为放射源,在防护方面有四大缺点:①镭的射线能谱复杂,最高能量达 3.8MeV,需要较厚的防护层;②半衰期长,不易...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近距离放射治疗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