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信息提取 ——目视解译 遥感影像通过亮度值或像元值的高低差异(反映地物的光谱信息)及空间变化(反映地物的空间信息)来表示不同地物的差异,这是区分不同影像地物的物理基础。 目前影像都是基于数字,影像信息的提取方法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如图 1 所示,目前这四类方法共存。 图 1 影像信息提取发展阶段 这一专题讲解的是人工解译,也是目前国内使用最多的一种影像提取方法,如土地调查、地质调查等。这类方法非常灵活,但需要一定的经验,特别是像地质解译等,对业务专业要求比较多。 本专题分以下内容: 遥感图像解译基本概念 遥感图像解译预处理 解译标志的建立 解译关键问题 遥感图像解译 人们对地表物体的有关领域,如土地利用存在一种先验知识,在遥感图像寻找对应关系。然后,根据遥感图像的影像特征推论地表物体的属性。这一过程就称之为遥感图像的解译,也叫遥感图像的判读。 解译的任务就是从图像上认识,辨别影像与地物的对应关系、判断、归类、地物目标,并用轮廓线圈定它们和赋予属性代码,或用符号、颜色表示属性。 进行图像解译时,把图像中目标物的大小、形状、阴影、颜色、纹理、图案,位置及周围的系统称之为解译的八要素。 (1)大小:拿到图像时必须根据判读目的选定需要的比例尺。根据比例尺的大小,可以预先知道图像上多少毫米的物,在实际距离中为多少米。 (2)形状:由于目标物不同,在图像中会呈现出特殊的形状。用于图像判读的图像通常是垂直拍摄的,所以必须记住目标的成像方式。因为即使同样为树木,针叶林的树冠呈现为圆形,而阔叶树则形状不同,从而可以识别出二者。此外,飞机场,港口设施、工厂等都可以通过它们的形状判读出其功能。 (3)阴影:由于判读存在于山脉等阴影中的树木及建筑时,阴影的存在会给判读者造成麻烦,信往往会使目标丢失。但另一方面,在单像片判读时,利用阴影可以了解铁塔及桥、高层建筑物等的高度及结构。 (4)颜色:黑白像片从白到黑的密度比例叫色调(也叫灰度)。用全色胶片拍摄的像片中,目标物按照其反射率而呈现出白一灰一黑的密度变化。例如,同样为海滩的沙子,干的沙子拍出来发白,而湿沙则发黑。在红外图像上,水域拍出来是黑色的,而植被则发白。 (5)纹理:也叫结构,是指与色调配合看上去平滑或粗糙的纹理的粗细程度,即图像上目标物表面的质感。草场及牧场看上去平滑,造林后的幼树看上去像铺了天鹅绒,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