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五篇第一篇: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1、医院门诊、急诊、住院的首诊医生发现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病例应在明确诊断后天3天内填写《中国居民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卡》,要求规范、工整、字迹清晰、信息完整。2、公共卫生科专职人员每周查阅医院病历管理系统,以发现漏报。3、公共卫生科人员负责对报告卡的收集、整理、核对,并与3天内进行网络直报。4、公共卫生科专职人员每月5日前将纸质报告卡交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公共卫生科做好报告病例的登记工作,协助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相关调查工作。6、公共卫生科要定期组织相关职能科室督导检查各临床科室心脑血管疾病报告情况,对发现问题的及时反馈、整改。第二篇:心脑血管事件报告病种心脑血管事件报告病种1、报告病种脑卒中(排除因外伤性、代谢性、中毒性、肿瘤卒中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所致)o蛛网膜下腔出血(i60):指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o脑出血:①非外伤性脑实质或脑室内出血(i61);②其他非创伤性颅内出血:指硬膜下出血和硬膜外出血(i62)。o脑梗死(i63):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包括血栓形成性脑梗死(i66.904)及栓塞性脑梗死(i66.903)o难分类脑卒中(i64):指临床有明显症状,且已作出脑卒中诊断,但由于各种原因(如未作影像学检查、遗失详细的病历记录等)而无法明确归为上述分类的脑卒中病例。(脑卒中我国卫生部标准。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发性脑实质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2、报告病种冠心病第1页共4页o急性心肌梗死(i21.304)。心肌梗死28天以内(包括28天)的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发作。o陈旧性心肌梗死(125.210)。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8天(不包括28天)后的死亡。o冠心病猝死(i46.101)。其它各种类型冠心病的猝死。(其他慢性缺血性心脏病(125.101)一般不包括在本病报告范畴之内。心绞痛(i20.902)也不包括在内。)◆世界卫生组织对冠心病的定义和分型o冠状动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o世界卫生组织分为五种类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缺血性心肌病型—猝死型3、病例和事件区别o病例报告:报告的是患病的患者数1o事件报告:报告的是发生事件数o一个患者在某时段可发生多起事件o事件的时间概念:28天(monica标准)4、报告工作流程o县级疾控机构←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报告本医院就诊的新发病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报告本医院就诊的新发病例、接受辖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室上报的卡片)∣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室(负责本辖区漏报、补报、死亡补发病)第2页共4页5、人口统计问题o户籍人口(建议)优点:人口资料比较完整缺点:对人口长期进入或迁出严重的地区可能会影响结果o常住人口优点:适合人口进入或迁出严重的地区缺点:人口学信息不全,统计分析不利第三篇:20XX年心脑血管事件监测分析报告20XX年度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分析报告一、背景心脑血管疾病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一组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性高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我县自2000年启动了慢性病死因登记报告系统,在20XX年启动了慢性病死因网络直报,积累了一定的数据资料,对我县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据我县居民全死因监测数据显示,20XX年脑血管病发病率(140.81/10万)居我县总死因顺位第二位、心脏病(52.19/10万)居第四位,总的来说心脑血管疾病居死因第二位。由此可见,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县除肿瘤外又一严重威胁居民健康的重要疾病。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来保障居民的健康。二、目的为了分析评价疾病发生、流行、控制、预后和预防控制效果、卫生决策、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根据省市有关工作精神,我县近期启动了心脑血管疾病监测报告工作,我们收集整理了20XX年全县镇级以上医疗机构病例信息,现将20XX年心脑血管疾病监测情况分析报告如下。三、监测内容与方法1.人口资料。总人口采用县统计局20XX年年末分性别、年龄别的户籍人口数。2.病例来源。心脑血管疾病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