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中国田野”中的人类学与民族学“中国田野”中的人类学与民族学 在西方人类学、民族学传入中国一个世纪之际,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在中国云南拉开了帷幕。本文以大会主题——“人类、进展和文化多样性”为中心,分析阐述了中国丰富的人类学、民族学历史资源,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视角论述了西方人类学、民族学在中国的早期实践,对新中国展开的民族识别田野和民族进展田野所昭示的当代进展进行了论说,指出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事业跻身于国际学界未来进展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中国田野”人类学民族学 人类学、民族学在中国已经历了一个世纪的进展。百年来,中国学者在引进、传播西方人类学、民族学理论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运用西方人类学、民族学理论和方法发掘、观察、记录、描写、讨论“中国田野”的实践中,努力构建和进展着中国的人类学和民族学。 经过一个世纪的进展,人类学、民族学在中国的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已经确立了稳定的、重要的学术地位,形成了中国科学大厦不可或缺的学科支点。同样,人类学、民族学在中国的许多大学,包括最知名的大学都建立了日益扩大的教学、讨论实体,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知识传承、专业训练的学术“孵化器”。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在中国改革开放推动的学术事业进展进程中,很多学者都对人类学、民族学在中国的进展进行了学术史的回顾和讨论。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围绕第十六届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昆明大会的主题——“人类、进展和文化多样性”,对“中国田野”中的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历史资源、“西学东渐”的早期实践和当代的进展做些评介。 一、“中国田野”具有丰富的人类学、民族学历史资源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进展进程中,中国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格局。这一格局的形成,不仅由于中国在亚洲大陆具有宽阔的地理学版图,而且在于这一历史地理范围具有相当广泛的古人类遗迹和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文化多样性的历史渊源。 从 20 世纪初德、法学者在中国发现疑似和确凿的古人类化石开始,国际学术界的古人类讨论视野转向了中国,激发了中外学者在中国寻找人类远祖化石的梦想。1921 年,瑞典人安特生(J.G.Andersson)在中国周口店发现了人类牙齿化石,由此展开了中国古人类讨论的先声。1929 年,中国青年学者裴文中在北京周口店发现了北京猿人的头盖骨,其形态与 1891 年在爪哇发现的直立猿人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