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一种扎根老师教育实践的科研方式一种扎根老师教育实践的科研方式 打开文本图片集 在教育形势不断变化的今日,老师的综合素养成为关注焦点。我们希望通过海淀区“教育科研种子老师”研修活动的探究,为提高老师综合素养,增强老师育人能力提供一条可借鉴的途径,最终让学生受益。 今日的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老师必须基于自身的实践讨论不断做出各种合理的决定,不能充当某种抽象理论的简单执行者。北京师范大学朱旭东教授认为,讨论是提升教育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老师自身专业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鉴于此,北京市海淀区顺势而为,于 20XX 年建立了教育科研种子老师团队(以下简称种子老师团队),定期进行基于老师教育实践的主题研修活动。确定种子老师研修活动主题的基本原则是,把我们身边的问题拿出来讨论,把我们讨论的成果拿出来沟通与分享。这种研修注重行动,注重实践,它行走在海淀区各中小学校,贴近一线老师。因此,我们将其称为一种“行走在老师身边的科研”。 一、如何发现种子老师 北京市海淀区有教职工 2 万余人,其中 8 年以上教龄的老师占 70%以上。讨论表明,在老师职业生涯进展的过程中,职业生涯进展中期阶段(8~23 年教龄)的老师在专业进展水平上会出现分化现象:一部分老师成长为“进展教育思想型”老师,一部分进展为“进展教学风格型”老师,还有很大一部分老师则未能形成自己教学风格和特色。前两类老师无疑是成功型老师,究其原因,是他们在做讨论,但多少有一些自发行为在里边。如何才能促使老师由自发向自觉转化,从而保持老师队伍的高水平进展呢?对此,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讨论院院长吴颖惠认为,突破高原期促进老师继续进展的关键因素是老师的讨论力,教育科学讨论有责任也有能力为进入职业中期的老师搭建一个平台,让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进入这个阶段的老师更好地进展为讨论型老师。 为此,20XX 年 12 月,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讨论院出台了《海淀区教育科研“种子老师”评选与管理办法》文件,旨在发现教科研骨干分子,形成教科研的种子老师团队,带动更多老师走上教科研道路,不断提升老师群体的学术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文件提出“种子老师”的五个标准:一是立德树人,热爱科研;二是热爱读书,乐于学习;三是注重提炼,勤于笔耕;四是善于思考,勇于创新;五是精于管理,服务他人。按此标准经过评选,全区产生了 284 位种子老师,形成教科研种子老师研修团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