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三大新命题考验就业三大新命题考验就业 李世年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今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面对经济下行、中美经贸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叠加影响,今年可能成为最近几年本市就业工作最为困难的一年。 市人大常委会促进就业专项监督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工作带来很大冲击的背景下开展的,是今年的重点监督项目。监督调研组围绕重点人群就业、公平就业环境建设、公共就业服务、职业教育和培训、创业带动就业、企业减负稳岗等专题,深化基层、深化一线、深化实际开展调研,及时听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汇报,仔细吸纳人大代表、企业、高校、行业协会、从业人员、专家等方面意见建议。市人大常委会领导高度重视,在走访企业过程中,都把企业复工复产和就业状况作为重要调研内容。从调研来看,近年来全市就业总体上保持平稳向好的态势,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就业工作,仔细落实就业优先政策。但调研也发现,今年的就业工作形势严峻。同时,本市正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的创新转型对就业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有三道新命题摆在了“压力山大”的就业工作面前。 如何更好适应上海经济社会转型的需求? 就业工作既是经济社会进展的结果,又对经济社会进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前,本市正在全力以赴完成中央交付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不断推动临港新片区、虹桥商务区、张江科学城、长三角一体化进展示范区等重点区域以及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进展,不断强化城市“四大功能”,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对比这些最新要求,本市在就业数量、结构、质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进提升空间,“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在今后一段时间仍将长期存在。比如,仅就劳动力供给而言,据相关部门测算,未来几年本市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都存在很大的人员缺口。同时,劳动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者技能素养也不能完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要求。一方面是职业教育的就業导向不强。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低,大多数中高职毕业生选择继续升学而非就业;针对职业教育的鼓舞导向和实际就业政策存在冲突,如大力宣传和鼓舞职业院校学生去基层工作,但基层很多岗位都要求具有本科学历。另一方面是职业培训工作存在一些瓶颈。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意愿不高,校企之间的供需信息对接不畅通;职工培训与企业进展需求不相适应;职业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