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不该删去的开头和结尾不该删去的开头和结尾 《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的一篇小说,最初发表在 1883 年 8 月 7 日法国《高卢人日报》上,后收入短篇小说集《羊脂球》这篇小说在选为课文时,被删去了开头和结尾两部分。 在分析这篇小说之前,我们先把课文删掉的部分补全。 原文开头是: 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达佛朗司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 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桩故事,这故事,我一直记着不忘的,我这就讲给您听。事情是这样的…… 原文结尾是: 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 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 。 人教版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题干是 这篇小说在选作课文时,删去了开头和结尾两部分,现照录如下。和同学们讨论一下,保留与删去这一头一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老师与教学用书》提供的解答是: 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小说叙事手法的效果。 保留开头和结尾,能使小说以故事叙述人的角度述说,故事套故事,增加可信度。可以使读者对人物心理有进一步的了解。 删去开头和结尾,能使小说情节线索清楚,不枝不蔓,主要人物关系表现得更清楚。 笔者的观点是,为了这篇小说的完整性和艺术性,应该加上这些内容。 小说是讲故事的,但并非所有的故事都能成为好小说。偏激一点说,推断一篇小说艺术性高低的关键不在于讲什么,而在于怎么讲。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这篇小说所讲述的故事,在当时甚至现在,并不鲜见,也并非只有资本主义社会才会发生。《我的叔叔于勒》假如仅仅靠讲这个兄弟对面不相认的故事(比如把题目改为“于勒的故事”或“菲利普一家和于勒的故事”等),可糍就不会列入世界经典小说之林。它的艺术性和打动人心的力量,除了故事本身,更重要的是它讲述的方式很特别。 特别之处在哪里呢?就在于开头和结尾,这篇小说整体上采纳了多重视角的转换。首先是“我”的视角。“我”因同伴若瑟夫给了一个白胡子穷老头五法郎银币而惊诧,于是引出了若瑟夫所讲的故事,之后转入若瑟夫的视角。但课文节选部分的叙述视角其实不是成年的若瑟夫,而是回忆中小若瑟夫的视角,这是叙述的主要视角。结尾又转回到成年若瑟夫的视角。整篇小说的结构浑然一体,去掉首尾,就不再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那么这种视角的转换和儿童视角的运用,妙处是什么呢?一是增加了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