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中医临床实践及伦理学问题探讨 中医临床实践及循证医学的进展现状 古代医师的中医临床实践,主要构建在辨证论治、整体观等经典哲学思维之中;其疗效评价主要围绕个体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测评,从而为医师的后续诊疗决策提供依据,这是中医辨证论治核心理念之一。针对个体患者的治疗效果主要实行两种优化策略:其一,患者对用药后自身的感受及体验进行报告;其二,医者对患者“神”的状态及各种临床表现进行评估,并对疾患病机转归进行推断。基于此,中医历代医案、医话等典籍文献,对不少疾患的疗效评价均有相应记载[1-3]。然而,先前中医临床实践评价,多数侧重于个体患者诊疗的传统临床讨论,这过程尚未从群体层次对相关临床疗效进行综合评价。临床疗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导向,也是其进一步进展的前提。近十年随着临床流行病方法学的广泛推广,中医临床实践从群体层次进行相关探究,陆续开展了不少临床试验讨论。从设计方法层面,强调病证结合,不乏系列讨论报道[4-5];从评价指标层面,对现代医学公认标准进行辨证吸纳,兼合患者报告结局(pro)、生活质量(Qol)等多参数分析[6-7],并辅以临床讨论涉及的过程管理、质量控制、数据统计与监管等专业技术人员[8-9]。这过程进一步促进了中药新药研发和新型诊疗技术的探究,特别针对慢性重大疾患诊疗采纳中医介入的诊治调理,及在 sArs 等传染病防治的积极效果[10-11],均为社会大众所推崇。因此,从某种程度而言,近些年临床讨论实践为传统中医药的深化进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其从经验医学进一步导向循证医学的转化进展。临床流行病学,作为现代临床讨论最重要的方法学之一,其多从群体层面、采纳量化科学方法对临床疾患进行系统探究讨论,有助于临床相应讨论成果的提炼优化。20 世纪 90 年代初,临床流行病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为我国中医学与西医学所同步引进。1983年,原华西医科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及广州中医药大学(原广州中医学院)建 立 了3个 国 家 级 的 临 床 讨 论 设 计 、 测 量 与 评 价(Design,measurementandevaluationinclinicalresearch,Dme)培训中心,并在 1984 年 4 月于原华西医科大学召开第一届国家级 Dme 学术研讨会,为我国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Dme 工作的开展揭开崭新的一幕。于此,广州中医药大学成为我国中医系统临床流行病学最早构建的平台之一;以赖世隆教授、梁伟雄教授等为代表的方法学团队,首倡在中医药领域开展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