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中华传统文化是语文课堂中的“味精”中华传统文化是语文课堂中的“味精”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书法、对联、灯谜、歇后语等。语文课标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中华传统文化是语文课堂中的“味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引入,可以给语文课堂带来无限乐趣,让语文课堂“香气四溢”。下面,就教育教学中“实战”的情况谈点肤浅认识。 关键词:引入古诗词;引入成语;引入对联;中华传统文化 一、引入古诗词 古诗词,是历朝历代中华文化的精髓,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孩子,让孩子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感悟人生,感受自然,体会诗词的声韵美、结构美。或者将古诗词教学与讲故事结合起来。在教学唐代诗人杜甫《春望》时,我给同学们讲了杜甫身处唐朝由盛及衰的历史背景以及“石壕吏”的故事。让同学们的眼前立即出现出一幅幅画面。同学们就兴趣倍增了。或者将古诗词教学与唱歌结合起来(唱古诗)。在讲完诗歌内涵,赏析诗歌后,结合孩子们熟悉的歌曲《离家的孩子》,让学生跟上节奏,将诗歌唱起来……课堂上回响着同学们青纯、烂漫的天籁之音。同学们浸润在古诗与音乐营造的海洋里,如饥似渴,如痴如醉。再如,教学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更容易使古诗词教学与唱歌结合来。学生既学习了诗词,又受到了艺术的熏陶。推举学生阅读《唐诗三百首》。 二、引入成语 成语,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约定俗成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既然是约定俗成的语言单位,那么就不可以随便更改。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上台讲一讲经典的成语故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讲完后,适当点评,顺势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被语文课的魅力深深地吸引。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例如:讲作文课《如何点题》时,我就让学生讲讲“画龙点睛”的成语故事,课堂效果还不错。还可以引入数学公式归纳成语,学习成语。首先让学生在课外搜集大量学过的成语,课堂上以备用。 万紫千红÷百发百中=百花争艳 百步穿杨-九九归一=一帆风顺 让学生按这种模式仿填成语。学生很兴奋,很同意做这种很欢乐的学习活动。成语接龙很简单,也很有实效。 课外继续摘录成语。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成语摘抄本”,看电视的时候,去图书馆的时候,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