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中国古代如何进行政德教育中国古代如何进行政德教育 鄯爱红 政德,即为政之德,既指以德作为治国的原则,也指为官者应具有的德行 。中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认识,在政德教育实践中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遗产。西周康王时期的大盂鼎铭文中有“正德”二字(“正”通“政”,“正德”即“政德”),这是“政德”一词最早的出现。此后,政德思想经由历代思想家、教育学、政治家的不断丰富,贯穿于学术讨论、人生修养、治国实践等方方面面,嵌入了中国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国家治理结构中。在实践中,历朝历代通过家训教化、学校教育、公文诏书、谈话著述、官箴劝诫等形式,传播政德思想,对国家治理产生了积极作用。 家训教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家训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家训有十余万种。家训的内容涉及修身处世、为学为政等方方面面,其中包括大量政德教育的内容。如,诸葛亮告诫子女“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认为要“以行为教”“以学为教”“以身为教”。他写的《颜氏家训》要求子女勤学、自律、重义、务实。“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君子立身处世,贵在能够对旁人有益处,不能只会高谈阔论,否则就会浪费国家资财。 教育考核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与道德密不可分,为学的目的在于成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育担当治国平天下使命的君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汉唐以来,无论官学、私学,均以儒家经典为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主要教科书。国家选任官僚也以修习儒家经典所达水准为主要标准。正己修身、清廉为官、重义轻利等价值观,通过学校教育的经典研读和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内化为即将入仕者的君子人格。此外,历代帝王也常常用策试、考试的方式促使为官者时刻坚守政德。秦代的《为吏之道》中就包含了要求官吏忠诚、清廉、审慎、喜善、尊敬的内容。汉代察举科目中包含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其要义就是“公、能、智、勇”等道德标准。唐代吏部有考功司,以“德义”“清慎”“公平”“恪勤”即所谓“四善”来考核从政者的道德。 公文诏书 西周时期,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