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京派小说的历史渊源及其现实意义京派小说的历史渊源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京派小说以其独特的诗化、散文化的方式来抒写诗意人生,无疑成为 30 年代乃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线。本文通过对废名、沈从文、汪曾祺等作家小说的细读,从“桃花源”情结、山水画意象、童真的人性来阐述京派小说与道家的渊源,同时,浅论京派小说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桃花源”情结;道家;人性;精神重建 一、道家的渊源 (一)“桃花源”情结 京派文人大多都有着“桃花源”情结,对陶渊明充满了无限的仰慕之情,废名说:“‘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算是陶公独出心裁了,我记得我读到这几句,设身处地的想,他大约是对于树荫凉儿很有好感,自己有孤独惯了,一旦走到大树下,遇凉风暂至,不觉得景与罔两俱无。”废名设身处地得替陶公着想,为其喜为其悲,这得是多么的崇拜之极。甚至在读陶诗《读山海经》之后发出“这首诗我真是喜爱”的感叹,正是由于废名对陶诗的喜爱,他在《桥》里故设“桃林”一章;在《桃园》当中更是写尽桃林的美与灵性。汪曾祺在游览桃花源后,写下《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题目一样,也表现出他对陶渊明桃花源的认同与向往。 陶渊明的桃花源其实是受老庄自然无为的哲学影响的,可以与老子的“小国寡民”,庄子的“理想国”联系起来。《桃花源记》里这样写道“初极狭,才通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确,处在桃花源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狭小的封闭空间里,他们不关怀政治,不担心尔虞我诈的社会,他们自娱自乐也就没有了忧愁与痛苦。京派小说家在 30 年代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激烈碰撞时代也试图模仿陶渊明的道路,他们深知现代文明占据了主流地位,要想寻得“理想国”,要想回归平和安宁的生活,就必须远离充满病态污浊的现代都市,去构筑一个“小国寡民”式的栖居地。于是就有了废名的黄梅故乡、沈从文的湘西世界等。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二)山水画意象 1.文画相通,物我同一 把小说当诗来写,差不多是京派小说家共同的艺术追求。京派小说家在写小说前大多是文人画家,他们自身所具有的绘画功底和意境意识决定了他们的小说更像一幅幅中国山水画,宗白华曾说过中国山水画的本质就是“意境中的山水”,因此京派小说最为注重的也就是意境的创设了。汪曾祺《大淖记事》中这样写道“淖,是一片大水。淖中央有一条狭长的沙洲。……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