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从《苦恼》看契诃夫的孤独意识从《苦恼》看契诃夫的孤独意识 摘 要:文章以文本细读的方法,从现代性、开放式结局、普遍性以及儿童心理学四个角度分析了契诃夫的短篇《苦恼》所反映的孤独意识,由此展现了小说如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小人物的凄惨命运,并引发读者的同情心和身份认同感。 关键词:契诃夫 《苦恼》 孤独意识 《苦恼》是契诃夫抒情心理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托尔斯泰将之列为契诃夫的最佳小说之一,凯特琳·曼斯菲尔德甚至写道:“假如法国的全部短篇小说都毁于一炬,而这个短篇小说留存下来的话,我也不会感到可惜。”[1]这篇小说具有很强的现代主义特色:抛却其写作手法上的印象主义不谈,其在思想性上透出人类生存的孤独性,足可以证实曼斯菲尔德的推断。 一、孤独的现代性——超越时代 一位俄国评论家说:“20 世纪文学的重要主题——人的隔膜、隔绝、孤独的主题在卡夫卡、加缪等的作品中,将在多少较有文化的人物身上得到体现,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反应更为敏锐。契诃夫在下层人物的生活场景中捕捉到了这个涵盖一切的、具有全人类性的问题。姚纳的苦恼乃是具有全人类性的苦恼。”[2] 表面看来,《苦恼》讲的是一个由于农奴制改革而破产的农民失去儿子后的孤苦心境,可是在阅读的时候,我们感觉这不是与自己相距很远的事情,而是就发生在眼前——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与姚纳同样的感触。 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姚纳的孤独是一种存在意义上无望的孤独。之所以无望,是由于它寓于残酷的现实而无法解脱。卢梭在《一个孤独者的漫步》中赞美过孤独,梭罗在《瓦尔登湖》中也赞美过孤独,那是精英阶层在浪漫主义的信条下唱出的对孤独的赞歌:孤独具有美学作用和提升作用。在卡夫卡、加缪、萨特那里,孤独也只是知识分子的专利,可是对于契诃夫笔下的姚纳,孤独没有任何意义。他垂垂老矣,唯一的希望就是儿子能够接他的班,成为一个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地道的马车夫。可是儿子死了,他连倾诉苦恼的人都找不到。对于一个普通劳苦大众中的一员,孤苦百害而无一利,浪漫主义者的赞歌在如此残酷的现实逼问下变得苍白无力。 这样一种令人无望的人生态度,不得不提及叔本华哲学对契诃夫的影响。 叔本华的作品在 19 世纪的俄国非常盛行,这个哲学家致力于阐释“人对人都变成了狼”所体现的利己主义,“对于自己的死,人人都将之视为世界末日似的;对于那些熟人的死……就当做与自己不甚相干的事情听听罢了”。他认为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