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从重模式到重机制从重模式到重机制 摘 要:人才培育模式改革是高校人才培育的首要问题,但重模式不重机制,制约了人才培育改革的深化。人才培育机制有特定的内涵,不能泛化,可以分为不同层次和类型,具有隐蔽性、自发性和长效性。通过人才培育机制建设,可以发挥政府在人才培育中的调控作用,完善人才培育的整体设计,增强人才培育的动力。鉴于人才培育机制体系中,动力机制是短板,应从学校、专业和老师三个方面完善人才培育动力机制。 关键词:本科高校;人才培育机制;动力机制 人才培育是高校的基本职能,高校要提高人才培育质量,人才培育模式是首要问题。[1]一直以来,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非常重视人才培育模式改革,近 20 年来高校人才培育模式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本科人才培育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学界也纷纷在理论上探讨人才培育模式改革的问题及成因。高校本科人才培育模式改革主要是部分学校、部分专业和少部分老师的行动,远没有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形成共识和行动。究其原因,有的认为是缺乏顶层设计[2],有的认为是老师对培育目标、课程评价等缺乏专业知识[3],有的认为是理念的束缚、资源的约束[4],等等。为什么会存在这些成因?根源是什么?笔者认为,恰恰是人才培育机制建设不成熟。假如要真正深化人才培育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育质量,需要人才培育机制提供保障和支持,否则就会受到旧有机制的禁锢而不能进一步推动。因此,当前高校本科人才培育必须从重模式转向重机制,实现人才培育的路径转向。 一、人才培育机制的内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出“创新高校人才培育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随后,政府官员、高教专家、大学老师纷纷发表有关高校人才培育机制改革的文章、言论,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人才培育机制”理解不清,对机制一词的使用生活化、口语化,且未科学界定“机制”一词的内涵,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比较多的是随意将一些人才培育活动与“机制”一词组合,两者含义模糊。如“协同育人机制”,基本上是指协同育人而不是机制,评估机制实际上是评估而不涉及机制内容。体制与机制不分,模式与机制不分,机制与制度不分,培育与管理不分等等,基本上是将人才培育機制泛化,高校人才培育领域的各项工作、各项改革、各项制度都统统归入人才培育机制的范畴,使读者对到底什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