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观察思考能力的培育 大凡好文章好作品,皆来源于生活,中学生作文也不例外。在这里有必要对生活这一概念作一定的解释。笔者认为,不能将生活抽象化。生活之表现在作文中,应该是具体的、实在的,一片树叶、一块石头、一首歌曲、一种气味、一丝味道、一份触觉、一个身边的人、一件身边的小事或是一个场景等等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因而这也就成了观察、感受、思考的具 一、观察要立体 感受的敏锐性来自于细心的观察,没有对周围事物进行细心的观察,感受便无从谈起。因此,首先要对观察能力进行训练。观察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而不是平面的、单一的,虽然人从外界得到的信息约有 90%来自视觉和听觉,但还有 10%左右的信息需要用其他感官去感知,因此培育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不能只注重视觉和听觉的训练。笔者曾在课堂上做过这样一个试验,问学生可以通过什么来感受秋天的到来,绝大部分同学说从落叶或黄叶,很少有同学想到用其他感官去感知,比如秋风的声音,秋天的气息,还有秋风掠过脸庞的凉意等等。这些体验学生不是没有,而是没有被激发,或者说没有被有效地训练。 国学大师钱穆写的一组回忆散文中谈到当年如何教小学生写作文,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讲的:又一日,命诸生各带石板石笔铅笔及毛边稿纸出校门,至郊外一古墓,苍松近百棵。命诸生各自择坐一树下,静观四周形势景色,各自写下。再围坐,命诸生各有陈述。何处有人遗忘了,何处有人轻重倒置,何处有人先后失次,即据实景互作讨论余又告诸生,今有一景,诸生多未注意。诸生闻头上风声否。因命诸生试各静听,与平日所闻风声有何不同。诸生遂各静听有顷。余又告诸生,此风因穿松针而过,松针细,又多隙,风过其间,其风飒然,与他处不同,此谓松风。试再下笔,能写其仿佛否。(《八十亿双亲师友杂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 年版第 117 页)由上文观之,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培育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让学生从身边具体的事物入手,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触摸,并坚持写观察笔记。老师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也应该有计划地提供给学生一定的事物,让他们在特定的情景下去进行观察。这样,学生的感受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感受要真切 感受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细心的观察是形成感受的基础,但还不是全部。要形成感受,没有情感的参加是不行的。我们从感字的字形来看,感是从心的,心就是情感。只有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