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关于财宝的题记_知青岁月的宝贵财宝关于财宝的题记_知青岁月的宝贵财宝 假如说人的经历是人生不可复制的资本,那么对我来说,我的知青岁月就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宝贵的财宝。 我是一个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上海青年学生,还在牙牙学语时,就熏陶在“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的社会环境中,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文革”初期,由于在学校是团支部书记、“三好学生”,被推举为学校文化革命委员会的宣传委员。没多久,被红卫兵造反派解散,停课在家看书、健身、练习书法、拉二胡。复课后的1968 年 10 月,我首批接到带队去江苏大丰农场的红色通知书,11 月就要出发。当时我为之一震,怎么那么快就分配了?经过几天的苦苦思索,我决定不去大丰农场,理由很简单,苏北地区语言难懂、气候太冷,要去就去南方。后来受同学胡洪海在云南西双版纳一封鼓动信的影响,我不仅毅然报名要求到西双版纳,而且还邀约了一批同班同学组成上山下乡“战高原兵团”,学校还专门授了一面团旗,并赠送了钢板蜡纸等印刷工具。 1969 年 4 月 25 日是我和全家终身难忘的日子。记得是党的九大闭幕后的第一天清晨,我们一行 600 多位上海知青在送行亲人的一片号啕声中,第一次坐上火车缓缓离开了上海蚌埠车站。告辞时,我父亲、母亲和中专毕业刚分配到工厂的姐姐带着四个弟妹,全家都赶来送行。列车启动时,个个都以泪惜别。为不使母亲过度难过,唯我还强颜欢笑,挥手告辞。其实临别前几天,为了宽慰母亲的心,我白天装着无事,但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在床上以泪洗面,总想着将要离开生我养我的父母、朝夕相处的兄弟姐妹和上海故乡、同学,不知何日能归。谁曾想到,这一别竟弹指 40 载,我从一个在云南举目无亲的上海插队知青,已成长为一个省级工会的领导干部。 回首往事,感慨万千,知青岁月仍历历在目。我插队的地点是文山州砚山县大稼依公社。记得刚到的第二天是 1969 年的五一节,我和孙世楚、顾家康、江风妹等 8 男 3 女分在一个集体户,我是户长,既要收拾整理自己的行李,又要张罗集体户自己开伙的各项准备工作,好在我们的带队干部是生产队的王老倌,四川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人,整天戴着顶翻皮帽子,穿件土布大裤衩裤子,无论走到哪里手里都不离一杆长烟枪,开会时,那种老土烟味熏得我们几个特别是女同学够呛。王老倌 50 开外,浓浓的川音,是一个热心肠的老人,他帮我们买箩筐扁担,教我们如何挖马口自己种蔬菜,传授我们各种干农活的技术,每天一大早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