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品牌出圈,必先入圈品牌出圈,必先入圈 梁将军 如何让你的品牌和营销“出圈”?我的答案是:品牌出圈,必先入圈。 每次听到有人抱怨营销活动没出圈时,我都想问一句:“你的圈是什么?你真的有圈吗?” 中国大部分的品牌方都把自己骗了,他们根本就没有自己的圈子,他们所谓的“没出圈”,真实的意思是:“这次营销活动,为什么不能像人家一样刷屏?”比如,品牌做了一支创意 H5,找了几个 KOL 和几个社群做推广,最后发现这支 H5 的流量,80%来自公司内部员工,这就是大家口中的“不出圈”。 品牌一定需要有个圈子,给自己“画地为牢”吗? 为什么要入圈? 一个有圈子的传播效果和一个没有圈子的传播效果,会有什么区别? 假设一个促销活动的预算只够传播给 100 个人,一边是随机传播给 100 个人,另一边是传播给某个 100 个人的圈子。 左边图里的 100 个人,因为他们的身份、性格、爱好各异,所以他们对同样一个信息的感受存在很大差异。同样是打折促销,可能有 70 个人是价格敏感者,他们更容易被这样的优惠信息左右,从而选择转发你的商品链接。但另外30 个人是品质追求者,他们可能对单纯的价格促销无动于衷。 右边图里的 100 人,他们因为身处同一个圈子,身上都一定含有某种共性。比如,他们都是钓鱼协会的人,假如你的这波促销活动的奖品是“转发商品链接,免费赢人工湖的钓鱼劵”,那么这波人中可能有 99 个同意帮你转发商品链接。 圈子人群和普通人群的区别在哪里?圈子人群有很大的“易感染性”,他们之间的情感连接更为紧密,他们的行为也会更加趋同。当圈里的某个人做了一件事之后,就容易把他的行为“感染”给别人。比如,你的闺蜜圈里有人买了某个牌子的口红,马上另外几个女孩也会讨论起这个牌子,甚至买一样的闺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蜜色。 传统媒体时代的营销,主要是放大声音分贝,而互联网时代的营销,主要是增加人传人的效率。对于互联网时代的品牌传播,这种“易感染性”便显得尤为重要。从生物学角度看,互联网上的一切话题热搜、内容疯传,都更像是疫情肆虐、群体性感染。 那么,怎樣入圈? 好圈子,看“燃度”而不是精度 听到圈子、圈层这种概念,很多人的第一直觉是:因为现在是个消费分层的时代,所以品牌选择某个圈子,是为了更精准地触达目标客群。 这种想法是原始人思维,圈子的真正威力不是精度,而是燃度。我们不是要精细地触达用户,而是要实实在在地盘活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