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唐山曹妃甸海洋牧场建设及生态效益分析唐山曹妃甸海洋牧场建设及生态效益分析 摘 要:人工渔礁区建设是海洋牧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近海的海洋生物栖息地和渔场的修复具有良好的效果。本文以相关的海洋环境保护理论、可持续进展理论等为指导,借助实证调查、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唐山曹妃甸海区人工渔礁区建设方案进行分析,并对其生态效益进行分析,海区人工渔礁区建设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包括环境保护效应、幼鱼保护效应及维护生态平衡效应。 关键词:人工渔礁区;曹妃甸;生态效益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 1.8 万 km 以上海岸线的海洋大国,充分挖掘和开发海洋资源,是我国保持可持续进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但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进展,开发利用海洋的活动日益增多,导致了我国近海海域污染日益严重,我国海域海洋生态环境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和破坏。为摆脱目前的困境,解决开发和可持续的矛盾,唯一的出路在于进展生态渔业,建设海洋牧场,才能保持我国渔业的可持续进展。海洋牧场的构想,最早是日本在 1971 年海洋开发审议会提出来的,1978-1987 年日本着手实施“海洋牧场”计划,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海洋牧场—日本黑潮牧场。所谓海洋牧场,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海域内,采纳规模化的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的管理体制,建设适合水产资源生长、繁育、栖息的人工场,通过增值放流的方法,将生物苗种放流入海,然后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和微量的饵料投入进行苗种育成,并采纳鱼群控制、环境监控等先进技术进行科学管理,使渔业资源量增大,有计划且高效地进行渔获的半人工调控的渔业生态增殖养殖系统。而人工渔礁是海洋牧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近海海洋生物栖息地和渔场的修复具有良好的效果。人工鱼礁是指认为在海中设置的构造物,其目的是改善海域生态环境,营造海洋生物栖息的良好环境,为鱼类等生物提供繁殖、生长、索饵和庇敌的场所,达到保护、增值和提高渔获量的目的。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人工鱼礁的流场及水动力效应进行了大量的讨论,对渔礁的设计及制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曹妃甸工业区处于唐山南部沿海、渤海湾中心地带,距大陆岸线 18 km。曹妃甸毗邻京津冀城市群,20XX-20XX 年规划填海 310km2,拟完成一座海上唐山的建设,建成以大码头、大钢铁、大化工、大电能为核心的工业区。其建设对海洋环境及生物资源的影响是巨大的。填海区域工程建设前后潮流(包括海流) 场、周围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