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范文(精选 5 篇)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范文(精选 5 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范文(精选 5 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1 怎样才能化解乘法分配律的教学难点,我想,最终还得在情境中体验从乘法的意义上去理解。 于是,我在教学时创设了许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多次的感悟和体验,学生从意义上有了较好地理解,比如:6×12+4×12,可以让学生理解成 6 个 12 加 4 个 12 共 10 个12,所以可以这样得出:6×12+4×12=(6+4)×12。 第 1 页 共 14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从意义上的理解使学生最终摆脱了因强记模式而不会解的题,如:99×99+99,学生可以轻松地说出 99 个 99 加上 1 个99,一共 100 个 99,99×99+99=100×99=9900。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2 1、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时注重其内涵 教学中通过解决“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多少千米”这一问题,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得到了(110+90)x2=110x2+90x2”这一结果,教学中只注重了等式的外形特点,即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两个积的和。缺乏从乘法意义角度的理解。这时老师可提问“为什么两个算式是相等的?”这里不仅要从解题思路的角度理解两个算式是相等的,还要从乘法意义的角度理解,即左边表示 200 个 2,右边也表示 200 个 2。所以(110+90)x2=110x2+90x2。 第 2 页 共 14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注意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多进行对比练习 乘法结合律的特征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征是两数的和乘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在练习中(40+4)×25 与(40×4)×25 这种题学生特别容易出现错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可以多进行一些对比练习。如:进行题组对比15×(8×4)和 15×(8+4);25×125×25×8 和25×125+25×8;练习中可以提问:每组算是个有什么特征和区别?符合什么运算定律的特征?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吗?为什么要这样算? 3、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经历解题策略多样性的过程,优化算法,加深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如:计算 125×88;101×89 你能用几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