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国学教育的语文实践探析国学教育的语文实践探析 语文实践要两条腿走路,一是国学教育(古典教育);二是现代教育。所谓国学教育,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曾亦说:“严格意义的国学教育,主要指读经,即对四书、五经及蒙学读物的学习。至于广义的国学教育,还可以包括传统的史书、子书及诗词散文等文学读物,甚至佛学、道学等经典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对象。民国初年的学制改革主要针对的是前者,而现在提倡的国学教育则是后者,即包括读经在内的传统书籍的阅读和教育。”当前中小学提倡的国学教育,其意义在于:一是培育学生对祖国的温情与敬意;二是引导文化自觉,成就少年风范;三是让学生有强烈的文化担当;四是所学内容在现代生活中有所应用。语文教学如何实践国学教育?简而言之,就是传递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读好教科书中的古典诗文,充分利用国学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识字中的国学教育 在中小学阶段,古典诗文的识字教学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识字之余,学生学习汉字的构成及汉字背后的文化,对学生能起到良好的国学教育作用。这些文字相关的传统文化本身取材于学生身边,也利于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便于他们学习。古典诗文的识字教学,除了生字教学以外,还要引导学生穿越千年时空,与古代语言倾情对接,应该注意五点: 1.音义都不变。现在读什么音,就读什么音。比如在《所见》和《夜书所见》题目中的“见”;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中的“见”,这些“见”古今意义相同,都是“看见”的意思,并无“显现”之意,不是通假字;这些“见”古今读音相同,不读“xiàn”,应读“jiàn”。《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中的“柴”字,不是通假字,所以读“chái”。 2.音义都在变。古诗词中,我们会发现少量的通假字(就是古人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被借来使用的字称为通假字)现象,这些字应读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通假字的旧读音。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都是通假字,都通“现”,是显现、显露出来的意思,因此读“xiàn”,不读“jiàn”。还有《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亡赖”的“亡”,通“无”,读“wú”,不读“wánɡ”。王维的《鹿柴》,古代“柴”指有篱落的村墅,也指行军时在山上扎营。题目“鹿柴”是一地名,其“柴”通“寨”,所以应读作“zhài”,不读“chái”。 “骑”,今读“qí”,表示“骑马”“骑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