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在叙述中重拾自我在叙述中重拾自我 我在同事的书架上偶然翻到这本散文集,它娴静、不动声色,我偶然闯入这个陌生人的日常生活,通过他的瞳孔观察他周围的人和事物,并窥视他内心的走向。他的文字是有特别气味的,这种气味和庞德《在地铁站》里散发的气味十分相似,极容易被人辨识。“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他试图以平静而低调的口吻说出自己甚至一群人的存在状态,从生活现场出发,探究和还原身边的每一个细节,比如漂泊南方遇到的新疆人,一座城市理发店里的女人,一个集市,一条巷弄,长途车站附近废弃的园子,广场上偶遇的某个世俗的作者,邻居母女的争吵,火车站的景象,这些就是散落在他文字里的主题,他不急着表达揭示什么,不凌空蹈虚,不卖弄思想,不故作高深,只是叙述,日常生活的场景及一闪而过的意念,如同一个人在虚渺的深夜面对自己轻轻絮语。 《失踪者的旅行》,这个书名契合了大部分人的生存境况,背井离乡、行走、漂泊,家乡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他们暂居的客栈,而在城市,他们仍旧没有一个稳定的栖身之所。失踪的既是身体,也是灵魂。他们靠身体的不断迁徙来探求灵魂的最终归宿。这本散文集自内而外传递着一个人在都市的苦闷、彷徨,生存的苦涩与危机。再雄赳赳气昂昂的理想也被一摊烂泥似的账务所黏附,“在接踵而至的生存危机面前,我们忍气吞声卧薪尝胆,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在好人做尽仍然于事无补时我们尝试着做一个坏人,恐吓威胁死缠烂打无所不用其极。”“多少年了,我们仍然没有成熟起来,我们什么都不知道。”(《小事物·账务》)在道路与车辆的穷堵围困之下,作者便在意念中重塑家乡的一草一木以解救精神的危机。“我时常想起幼年时的流水。那时,村边有一条河流。当枯萧的寒冷的冬季过去,那清冽的水流会突兀地冒出来”(《宁静的加速度》)。作者回忆着故乡的树荫、流水、夜晚,村庄的旧时间及母亲的容颜,以此来缓解一个在时代深处苦苦挣扎的“失踪者”内心的焦虑与失衡。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弥漫于文本中的生存的疑惑与不确定性,从这些散文的标题就可以看出:《一个来历不明的人》、《寄居者》、《世事如烟》、《无规则叙事》、《人在何方》、《暗部》,尤其是《你往哪里去》这个散文系列,它像一卷个人生活史诗,个人情愫与细微感觉的杂糅,完全意识流的叙述,与传统的目的性写作割裂开来,毫无线索可被提取、把握,里面尽是私人化的时间刻度与随意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