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1 章 Internet与网络通信模型概述 一、选择题 1.D 2.B 3.D 4.D 二、填空题 1.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 2.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3.协议数据单元 4.PDU,Protocol Data Unit 5.数据段(Segment) 6.数据包(Packet) 7.数据帧(Frame) 8.比特(Bit) 9.网络接口层 10.网络层 11.传输层 12.应用层 三、简答题 1.答: OSI 参考模型将网络通信的工作划分为 7 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为物理层(Physical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会话层(Session Layer)、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和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2.答: 在网络通信中,发送端的自上而下的使用 OSI 参考模型,对应用程序要发送的信息进行逐层打包,直至在物理层将其发送到网络中;而接收端则自下而上的使用 OSI 参考模型,将收到的物理数据逐层解析,最后将得到的数据传送给应用程序。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网络通信都需要经过 OSI 模型的全部七层。例如,同一网段的二层交换机之间通信之需要经过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而路由器之间的连接则只需要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即可。在发送方封装数据的过程中,每一层都会为数据包加上一个头部;在接收方解封数据时,又会逐层解析掉这个头部。因此,双方的通信必须在对等层次上进行,否则接收方将无法正确地解析数据。 3.答: 帧的简要结构如图 1.4 所示。 2 图1.4 帧的简要结构 每个字段的说明如下: 前导码,内容是16 进制数0xAA,作用是使接收节点进行同步并做好接收数据帧的准备。 帧首定界符,是10101011 的二进制序列,标识帧的开始,以使接收器对实际帧的第一位定位。 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即发送和接收数据的两端主机的MAC 地址。目的地址可以是单地址、组播地址和广播地址。 数据字段的长度,指定要传送数据的长度,以便接收方对数据进行处理。 要传送的数据,顾名思义,就是从源地址发送到目的地址的原始数据。 填充字段,有效帧从目的地址到校验和字段的最短长度为 64 字节,其中固定字段的长度为 18 个字节。如果数据字段长度小于 46 个字节时,就使用本字段来填充。 校验和,使用32 位CRC 校验,用于对传送数据进行校验。 3 第2 章 TCP/IP 协议及其应用 一、选择题 1.B 2.A 3.D 4...